总序
译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轮廓
第二章 佛陀及其觉证
--十二因缘和四圣谛
第三章 佛教阿毗达磨的展开
经律论的成立--佛教与希腊思想的接触--阿毗达磨的性格--说一切有部--其他各部派--贵霜王朝统治下的佛教状况和态势--大乘经典的成立
第四章 龙树的中观说
--空和假
一、根本中论--八不--戏论寂灭--空性·胜义谛--空用
二、空义·世俗谛--假设--中道
三、对恶取空的规戒--空的行道--般若波罗蜜--般若空中的净土教思想--假与识
四、龙树与诸大乘经典
五、提婆诸百论的倾向
第五章 无著--世亲的瑜伽唯识
--通往空的道路的设定确定
一、瑜伽唯识的兴起及其文化地位
二、三时法轮
三、针对空性论展开的识论--三性说的设定
四、通往唯识无境和识无的道路
五、唯识缘起的当相
六、识的空无--转识得智--无有
七、从空无之慧到无有之智的悲--唯识的宗教性--与中观说关于佛身说之间的异同
八、中观与唯识有关唯心解释之间的异同
第六章 如来藏思想
--空·法性的历史实践
一、《究竟一乘宝性论》的如来藏说
二、缘起即如来藏
三、超越般若的如来藏
四、如来藏的自体义,佛的誓愿
五、如来藏的因义(大乘法的信解,般若波罗蜜,虚空藏三昧,大悲)
六、如来藏的果义(如来法身功德的四波罗蜜,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
七、与瑜伽唯识之间的相似非相似性
第七章 中观瑜伽的历史交涉附:清辨的教系
第八章 归谬论证派
第九章 自立论证派与瑜伽唯识
一、中观自立派--中观经量派
二、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
三、唯识派的《中论释》和观誓的《般若灯论释疏》
四、瑜伽中观派
五、瑜伽中观派的旁流--狮子贤的《现观庄严论宗》
(一)狮子贤的学派
(二)现观庄严的谱系
(三)《现观庄严论》的历史性格
(四)西藏的中观宗
(五)《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概述
(六)《现观庄严论》中之瑜伽唯识的要素
第十章 中观思想的密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