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通纪
一 鸦片战争前后的山东
(一) 鸦片战争前山东的社会状况
(二) 鸦片战争期间齐鲁儿女的抗英斗争
(三) 两次鸦片战争对山东的影响
二 动荡的乡村与农民抗清风暴
(一) 农民抗清斗争的涌动
(二) 太平军在山东的战斗
(三) 捻军驰骋转战齐鲁
(四) 幅军的抗清斗争
(五) 淄川博山农民的抗粮武装斗争
(六) 鲁西南长枪会的抗清起义
(七) 鲁南的邹教军
(八) 鲁西北的五大旗军
(九) 黄崖山事变
三 山东资本主义与工人阶级的产生
(一) 鸦片战争前后山东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山东
(三) 洋务运动时期官办企业的兴起
(四)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
(五) 山东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四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山东战事
(一) 甲午战争爆发与山东局势
(二) 日军登陆荣成
(三) 威海卫之战
(四) 爱国官绅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
五 德英等列强对山东的强占与掠夺
(一) 德国觊觎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二) 巨野教案与德国武力占领胶州湾
(三) 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与山东人民的反德斗争
(四) 英国强租威海卫与威海人民奋起抗英
六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兴起和发展
(一) 瓜分狂潮中的严重社会危机
(二) 义和团的源流
(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四) 义和团的组织与口号
(五) 山东地方官对义和团的态度
(六) 向直隶京津发展
七 清末新政时期的山东局势
(一) 义和团的余波
(二)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
(三)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施行
(四) 民族工商业的初步发展
(五) 莱海招等地农民的抗捐抗税斗争
(六) 各阶层掀起收回利权风潮
八 辛亥革命在山东
(一) 辛亥前夕山东同盟会的活动
(二) 武昌起义后的山东独立
(三) 烟台起义与烟台军政府
(四) 各地的武装起义与光复
九 民初山东政局与社会变化
(一) 二次革命前后的反袁斗争
(二) 山东的护国战争
(三) 日本趁火打劫与“山东问题”的由来
(四) 日本对山东的殖民统治与掠夺
(五) 民初山东社会的变化
典志
一 政治
(一) 政区
(二) 政权
(三) 政党与团体
(四) 外事
二 农业
(一) 农业发展概况
(二) 农业科技的推广
三 工业
(一) 手工业
(二) 工矿业
四 财政与金融
(一) 本省财政与金融
(二) 外国银行的金融扩张
五 交通与通信
(一) 陆路交通
(二) 水路交通
(三) 邮政与电信
六 市场经济
(一) 产地市场
(二) 专业市场
(三) 中转市场
(四) 集散与中心市场
七 河工
(一) 黄河改道与治理
(二) 运河的治理
(三) 小清河治理
(四) 徒骇河治理
八 灾荒与救济
(一) 旱灾
(二) 水灾
(三) 其他灾情
(四) 积谷建仓
(五) 灾后救济
(六) 日常救济
九 军事
(一) 兵制与驻军
(二) 军事训练
(三) 海防
(四) 内外用兵
一○ 警政
(一) 创建与组织
(二) 警察的招募与经费
(三) 警察的种类与职权
(四) 警察教育
一一 文化教育与科技
(一) 学术
(二) 曲艺和戏曲
(三) 文化机构和设施
(四) 教育
(五) 科学技术
一二 宗教
(一) 基督教
(二) 佛教道教
(三) 伊斯兰教
(四) 民间宗教
一三 风俗
(一) 传统信仰的演变
(二) 日常习俗的变化
一四 城市
(一) 济南
(二) 烟台
(三) 青岛
(四) 威海
(五) 潍县
(六) 周村
(七) 博山
(八) 枣庄
(九) 莱州
(一○) 蓬莱
(一一) 青州
(一二) 济宁
(一三) 兖州
……
列传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