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第一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一)何谓理论体系
(二)何谓中医学
(三)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
(四)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查看完整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一)何谓理论体系
(二)何谓中医学
(三)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
(四)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查看完整
刘燕池(1937一)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批师带徒名老中医。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临床硕士、临床博士指导教师”,获颁荣誉证书,并获重奖。出身中医世家,师承已故北京名医刘奉五。1962年作为首届毕业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50年。1992年荣享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基础所所长14年,现任基础医学院顾问、校教学督导专家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局医师认证中心命审题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1983年受命主持全国统编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的编写工作。在五版教材中创编“病机”一章,为中医病机学说的层次和结构奠定了发展基础。主编北京市中医自学考试教材、外国留学生教材和北京市精品获奖教材《中医基础…
查看完整
1983年受命主持全国统编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的编写工作。在五版教材中创编“病机”一章,为中医病机学说的层次和结构奠定了发展基础。主编北京市中医自学考试教材、外国留学生教材和北京市精品获奖教材《中医基础…
查看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按照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演绎推导的方法和程序,从基本原理中推导并升华为具有科学内涵的结论所构成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学说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辩证观和系统观,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恒动观为指导思想;以“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天人相应”的运气学说为数术学方法;以脏腑经络学说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一)何谓理论体系
(二)何谓中医学
(三)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
(四)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
(二)恒动观
(三)辩证观
(四)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讲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概述与精气学说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概述
二、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讲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事物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三)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四)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一)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认识
(二)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
(四)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二)阴阳的交感互藏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临床诊法辨证
(五)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第五讲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一)五方说与五时说
(二)物质说与元素说
(三)古代自然哲学的认识
(四)中医学的系统结构说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规律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归类人体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统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三)概括脏腑病变的某些发病和传变规律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关系
(一)两者的不同侧重点
(二)两者的综合应用
第六讲 藏象学说、脏腑共同的功能特点、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形成的基础
(一)藏象的概念
(二)形成的基础
二、脏腑共同的功能特点与区别
(一)五脏的功能特点
(二)六腑的功能特点
(三)脏与腑在形态上的区别
(四)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
三、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一)心的生理功能
[附]心包
(二)肺的生理功能
(三)脾的生理功能
(四)肝的生理功能
(五)肾的生理功能
[附]命门
(六)胆的生理功能
(七)胃的生理功能
(八)小肠的生理功能
(九)大肠的生理功能
(十)膀胱的生理功能
(十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四、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一)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二)肺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三)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四)肝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五)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五、脏腑的生理特性
(一)心的生理特性
(二)肺的生理特性
(三)脾的生理特性
(四)肝的生理特性
(五)肾的生理特性
(六)胆的生理特性
(七)胃的生理特性
(八)小肠的生理特性
(九)大肠的生理特性
(十)膀胱的生理特性
(十一)三焦的生理特性
六、奇恒之腑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一)奇恒之腑的概念
(二)脑的生理功能
(三)髓的生理功能
(四)骨的生理功能
(五)脉的生理功能
(六)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第七讲 脏腑相关,脏腑与饮食物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及
精神活动的相互关系
一、脏腑的相互关系
(一)脏与脏的关系
(二)脏与腑的关系
(三)腑与腑的关系
……
第八讲 人体的精、气、血、津液
第九讲 经络学说
第十讲 病因学说
第十一讲 发病学说
第十二讲 病机学说、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病机
第十三讲 阴阳失调病机
第十四讲 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第十五讲 内生“五邪”病机
第十六讲 经络气血失常病机
第十七讲 脏腑病机
第十八讲 防治原则
附
^ 收 起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一)何谓理论体系
(二)何谓中医学
(三)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
(四)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
(二)恒动观
(三)辩证观
(四)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讲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概述与精气学说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概述
二、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讲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事物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三)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四)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一)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认识
(二)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
(四)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二)阴阳的交感互藏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临床诊法辨证
(五)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第五讲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一)五方说与五时说
(二)物质说与元素说
(三)古代自然哲学的认识
(四)中医学的系统结构说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规律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归类人体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统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三)概括脏腑病变的某些发病和传变规律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关系
(一)两者的不同侧重点
(二)两者的综合应用
第六讲 藏象学说、脏腑共同的功能特点、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形成的基础
(一)藏象的概念
(二)形成的基础
二、脏腑共同的功能特点与区别
(一)五脏的功能特点
(二)六腑的功能特点
(三)脏与腑在形态上的区别
(四)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
三、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一)心的生理功能
[附]心包
(二)肺的生理功能
(三)脾的生理功能
(四)肝的生理功能
(五)肾的生理功能
[附]命门
(六)胆的生理功能
(七)胃的生理功能
(八)小肠的生理功能
(九)大肠的生理功能
(十)膀胱的生理功能
(十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四、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一)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二)肺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三)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四)肝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五)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五、脏腑的生理特性
(一)心的生理特性
(二)肺的生理特性
(三)脾的生理特性
(四)肝的生理特性
(五)肾的生理特性
(六)胆的生理特性
(七)胃的生理特性
(八)小肠的生理特性
(九)大肠的生理特性
(十)膀胱的生理特性
(十一)三焦的生理特性
六、奇恒之腑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一)奇恒之腑的概念
(二)脑的生理功能
(三)髓的生理功能
(四)骨的生理功能
(五)脉的生理功能
(六)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第七讲 脏腑相关,脏腑与饮食物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及
精神活动的相互关系
一、脏腑的相互关系
(一)脏与脏的关系
(二)脏与腑的关系
(三)腑与腑的关系
……
第八讲 人体的精、气、血、津液
第九讲 经络学说
第十讲 病因学说
第十一讲 发病学说
第十二讲 病机学说、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病机
第十三讲 阴阳失调病机
第十四讲 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第十五讲 内生“五邪”病机
第十六讲 经络气血失常病机
第十七讲 脏腑病机
第十八讲 防治原则
附
^ 收 起
刘燕池(1937一)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批师带徒名老中医。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临床硕士、临床博士指导教师”,获颁荣誉证书,并获重奖。出身中医世家,师承已故北京名医刘奉五。1962年作为首届毕业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50年。1992年荣享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基础所所长14年,现任基础医学院顾问、校教学督导专家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局医师认证中心命审题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1983年受命主持全国统编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的编写工作。在五版教材中创编“病机”一章,为中医病机学说的层次和结构奠定了发展基础。主编北京市中医自学考试教材、外国留学生教材和北京市精品获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对五行系统结构的“制化”和“胜复”调控有所发挥。在国内外出版《中国传统医学精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详解中医基础理论》(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基础学》(台湾志远书局)等论著39种。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生6名、博士生6名、学术继承人3名。目前的科研方向为“天人相应脏腑适应性调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奖。
曾赴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瑞士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所中医院校进行讲学和专题演讲并兼任客座教授,受到好评。传记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1994年第23版)。
^ 收 起
1983年受命主持全国统编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的编写工作。在五版教材中创编“病机”一章,为中医病机学说的层次和结构奠定了发展基础。主编北京市中医自学考试教材、外国留学生教材和北京市精品获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对五行系统结构的“制化”和“胜复”调控有所发挥。在国内外出版《中国传统医学精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详解中医基础理论》(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基础学》(台湾志远书局)等论著39种。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生6名、博士生6名、学术继承人3名。目前的科研方向为“天人相应脏腑适应性调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奖。
曾赴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瑞士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所中医院校进行讲学和专题演讲并兼任客座教授,受到好评。传记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1994年第23版)。
^ 收 起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按照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演绎推导的方法和程序,从基本原理中推导并升华为具有科学内涵的结论所构成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学说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辩证观和系统观,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恒动观为指导思想;以“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天人相应”的运气学说为数术学方法;以脏腑经络学说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比价列表
1人想要1人拥有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