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注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上下)
目 录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
序言
第一篇 计篇 5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四、(天者,阴阳、寒暑)
五、(地者,远近、险易)
六、(将者,智、信)
七、(法者,曲制、官道)
查看完整
序言
第一篇 计篇 5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四、(天者,阴阳、寒暑)
五、(地者,远近、险易)
六、(将者,智、信)
七、(法者,曲制、官道)
查看完整
目 录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专著。据史料记载,《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吴国的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本书即以孙星衍校定《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同时参考宋人所辑《十一家注孙子…
查看完整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本书即以孙星衍校定《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同时参考宋人所辑《十一家注孙子…
查看完整
目 录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
序言
第一篇 计篇 5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四、(天者,阴阳、寒暑)
五、(地者,远近、险易)
六、(将者,智、信)
七、(法者,曲制、官道)
八、(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九、(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
十、(计 利以听,乃为之势)
十一、(兵者,诡道也)
十二、(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十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第二篇 作战篇 57
十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十五、(其用战也,贵胜)
十六、(夫钝兵、挫锐、屈力)
十七、(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十八、(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十九、(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二十、(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二十一、(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二十二、(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二十三、(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
二十四、(故杀敌者,怒也)
二十五、(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
二十六、(故兵贵速,不贵久)
二十七、(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
第三篇 谋攻篇 92
二十八、(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二十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三十、(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三十一、(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三十二、(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三十三、(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三十四、(夫将者,国之辅也)
三十五、(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三十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
三十七、(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四篇 形篇 147
三十八、(孙子曰:昔之善战者)
三十九、(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
四十、(不可胜者,守也)
四十一、(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四十二、(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四十三、(故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
四十四、(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
四十五、(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四十六、(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
四十七、(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
四十八、(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四十九、(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五十、(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五十一、(兵法:一日度,二日量)
五十二、(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五十三、(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
第五篇 势篇 186
五十四、(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
五十五、(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五十六、(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
五十七、(兵之所加,如以锻投卵者)
五十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五十九、(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六十、(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六十一、(声不过五,五声之变)
六十二、(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六十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
六十四、(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六十五、(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六十六、(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六十七、(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六十八、(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六十九、(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第六篇 虚实篇 233
七十、(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七十一、(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七十二、(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七十三、(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七十四、(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七十五、(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七十六、(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
七十七、(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七十八、(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七十九、(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
八十、(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八十一、(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
八十二、(故曰:胜可为也)
八十三、(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八十四、(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八十五、(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八十六、(夫兵形象水,水之形)
八十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八十八、(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
第七篇 军事篇 297
八十九、(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九十、(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
九十一、(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九十二、(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
九十三、(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九十四、(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
九十五、(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九十六、(故兵以诈立,以利动)
九十七、(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九十八、(是故,《军政》日)
九十九、(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零零、(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一零一、(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一零二、(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一零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
第八篇 九变篇 369
一零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一零五、(圮地无合,衢地交合)
一零六、(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
一零七、(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一零八、(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
一零九、(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一二零、(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
一二一、(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一二二、(故军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一二三、(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第九篇 行军篇 403
一二四、(孙子曰:凡处军、相敌)
一二五、(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
一二六、(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一二七、(绝斥泽,惟亟去无留)
一二八、(平陆处易,而右背高)
一二九、(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一三零、(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一三一、(丘陵堤防,必处其阳)
一三二、(上雨,水沫至,欲涉者)
一三三、(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
一三四、(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
一三五、(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一三六、(众树动者,来也)
一三七、(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一三八、(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一三九、(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一四零、(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
一四一、(杖而立者,饥也)
一四二、(夜呼者,恐也)
一四三、(粟马肉食,军无悬缶)
一四四、(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
一四五、(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一四六、(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
一四七、(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
一四八、(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
一四九、(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一五零、(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第十篇 地形篇 471
一五一、(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
一五二、(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日通)
一五三、(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一五四、(夫势均,以一击十,日走)
一五五、(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一五六、(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一五七、(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一五八、(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一五九、(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一六零、(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
一六一、(故知兵者,动而不迷),
一六二、(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第十一篇 九地篇 510
一六三、(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
一六四、(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
一六五、(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
一六六、(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
一六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一六八、(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一六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一七零、(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一七一、(兵士甚陷则不俱,无所往则固)
一七二、(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
一七三、(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
一七四、(令发之日,土卒坐者涕沾襟)
一七五、(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一七六、(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一七七、(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一七八、(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一七九、(将军之事,静以幽)
一八零、(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一八一、(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
一八二、(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一八三、(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一八四、(故兵之情,围则御)
一八五、(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一八六、(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一八七、(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一八八、(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
一八九、(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一九零、(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一九一、(是故政举之曰,夷关折符)
第十二篇 火攻篇 600
一九二、(孙子曰:凡火攻有五)
一九三、(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一九四、(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一九五、(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一九六、(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一九七、(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一九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一九九、(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二零零、(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第十三篇 用间篇 628
二零一、(孙子曰:凡兴师十万)
二零二、(内外骚动,怠于道路)
二零三、(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二零四、(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
二零五、(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二零六、(故用间有五:有因间)
二零七、(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二零八、(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二零九、(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
二一零、(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
二一一、(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三十六计》
总说
第一套胜战计 667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692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716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740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斗 767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791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附录一:《孙子兵法》百家评
附录二:十家注孙子遗说序
^ 收 起
序言
第一篇 计篇 5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四、(天者,阴阳、寒暑)
五、(地者,远近、险易)
六、(将者,智、信)
七、(法者,曲制、官道)
八、(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九、(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
十、(计 利以听,乃为之势)
十一、(兵者,诡道也)
十二、(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十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第二篇 作战篇 57
十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十五、(其用战也,贵胜)
十六、(夫钝兵、挫锐、屈力)
十七、(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十八、(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十九、(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二十、(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二十一、(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二十二、(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二十三、(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
二十四、(故杀敌者,怒也)
二十五、(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
二十六、(故兵贵速,不贵久)
二十七、(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
第三篇 谋攻篇 92
二十八、(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二十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三十、(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三十一、(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三十二、(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三十三、(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三十四、(夫将者,国之辅也)
三十五、(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三十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
三十七、(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四篇 形篇 147
三十八、(孙子曰:昔之善战者)
三十九、(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
四十、(不可胜者,守也)
四十一、(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四十二、(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四十三、(故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
四十四、(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
四十五、(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四十六、(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
四十七、(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
四十八、(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四十九、(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五十、(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五十一、(兵法:一日度,二日量)
五十二、(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五十三、(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
第五篇 势篇 186
五十四、(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
五十五、(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五十六、(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
五十七、(兵之所加,如以锻投卵者)
五十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五十九、(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六十、(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六十一、(声不过五,五声之变)
六十二、(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六十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
六十四、(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六十五、(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六十六、(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六十七、(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六十八、(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六十九、(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第六篇 虚实篇 233
七十、(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七十一、(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七十二、(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七十三、(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七十四、(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七十五、(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七十六、(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
七十七、(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七十八、(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七十九、(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
八十、(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八十一、(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
八十二、(故曰:胜可为也)
八十三、(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八十四、(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八十五、(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八十六、(夫兵形象水,水之形)
八十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八十八、(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
第七篇 军事篇 297
八十九、(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九十、(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
九十一、(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九十二、(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
九十三、(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九十四、(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
九十五、(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九十六、(故兵以诈立,以利动)
九十七、(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九十八、(是故,《军政》日)
九十九、(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零零、(是故朝气锐,昼气惰)
一零一、(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一零二、(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一零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
第八篇 九变篇 369
一零四、(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一零五、(圮地无合,衢地交合)
一零六、(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
一零七、(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一零八、(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
一零九、(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一二零、(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
一二一、(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一二二、(故军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一二三、(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第九篇 行军篇 403
一二四、(孙子曰:凡处军、相敌)
一二五、(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
一二六、(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一二七、(绝斥泽,惟亟去无留)
一二八、(平陆处易,而右背高)
一二九、(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一三零、(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一三一、(丘陵堤防,必处其阳)
一三二、(上雨,水沫至,欲涉者)
一三三、(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
一三四、(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
一三五、(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一三六、(众树动者,来也)
一三七、(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一三八、(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一三九、(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一四零、(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
一四一、(杖而立者,饥也)
一四二、(夜呼者,恐也)
一四三、(粟马肉食,军无悬缶)
一四四、(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
一四五、(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一四六、(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
一四七、(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
一四八、(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
一四九、(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一五零、(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第十篇 地形篇 471
一五一、(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
一五二、(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日通)
一五三、(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一五四、(夫势均,以一击十,日走)
一五五、(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一五六、(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一五七、(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一五八、(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一五九、(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一六零、(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
一六一、(故知兵者,动而不迷),
一六二、(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第十一篇 九地篇 510
一六三、(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
一六四、(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
一六五、(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
一六六、(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
一六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一六八、(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一六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一七零、(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一七一、(兵士甚陷则不俱,无所往则固)
一七二、(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
一七三、(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
一七四、(令发之日,土卒坐者涕沾襟)
一七五、(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一七六、(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一七七、(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一七八、(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一七九、(将军之事,静以幽)
一八零、(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一八一、(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
一八二、(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一八三、(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一八四、(故兵之情,围则御)
一八五、(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一八六、(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一八七、(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一八八、(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
一八九、(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一九零、(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一九一、(是故政举之曰,夷关折符)
第十二篇 火攻篇 600
一九二、(孙子曰:凡火攻有五)
一九三、(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一九四、(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一九五、(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一九六、(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一九七、(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一九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一九九、(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二零零、(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第十三篇 用间篇 628
二零一、(孙子曰:凡兴师十万)
二零二、(内外骚动,怠于道路)
二零三、(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二零四、(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
二零五、(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二零六、(故用间有五:有因间)
二零七、(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二零八、(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二零九、(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
二一零、(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
二一一、(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三十六计》
总说
第一套胜战计 667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692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716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740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斗 767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791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附录一:《孙子兵法》百家评
附录二:十家注孙子遗说序
^ 收 起
目 录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专著。据史料记载,《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吴国的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本书即以孙星衍校定《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同时参考宋人所辑《十一家注孙子》、清代顾福棠《孙子集解》、清代黄巩《孙子集注》、民国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资料,选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曹操、李荃、杜牧、陈嗥、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对《孙子兵法》的注评之语贯穿书中,并对正文评语均配以白话释译,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品读与体味。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全书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本书采用《三十六计》的通行版本,文白对照,并配以案例说明,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
^ 收 起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本书即以孙星衍校定《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同时参考宋人所辑《十一家注孙子》、清代顾福棠《孙子集解》、清代黄巩《孙子集注》、民国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资料,选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曹操、李荃、杜牧、陈嗥、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对《孙子兵法》的注评之语贯穿书中,并对正文评语均配以白话释译,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品读与体味。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全书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本书采用《三十六计》的通行版本,文白对照,并配以案例说明,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
^ 收 起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