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
作者:汪晖 (作者)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5
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页数:301
定价:33.00 元
ISBN-13:9787108035639
ISBN-10:7108035634
去豆瓣看看 序(石硕)
上篇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引言
一两种东方主义的幻影
1.基督徒的另一个故乡
2.赫尔德、康德、黑格尔的西藏观
3.神智论与西藏形象
4.种族主义及纳粹意识形态中的西藏
5.60年代的苦闷与西方大众文化中的喇嘛形象
二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1.宗主权的概念与国际关系中的“承认的政治”
2.民族一国家视野中的中国观与西藏观
3.规则的较量:殖民扩张、中国革命与“西藏问题”的发生
三民族区域自治与“多元一体”的未完成性
1.中国民族主义的三种形态
2.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基本原则
3.“多元一体”与民族区域及其混杂性
四“后革命”、发展与去政治化
1.如何解读民族政策的危机?
2.民众的观点、民族的观点与两种身份政治
五宗教社会、市场扩张与社会流动
1.世俗化过程中的宗教扩张
2.市场化、全球化与语言危机
3.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变
4.社会流动、移民权利与民族区域的社会危机
六:承认的政治”、与多民族社会的平等问题
七抗议运动是一种尊严政治
中篇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
引言
一两种区域主义叙述
二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定与流动的辩证
三区域的中心一边缘及其相对化
四两种或多种新势力
五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六横向时间与政治文化的非人格化
下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引言
一“琉球问题”、区域关系与19—20世纪国际规则的巨变
二帝国主义国际法的最初运用
三冷战的预兆:开罗会议与琉球的战后地位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2008)等。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2篇)》承继这种从文明格局看中国与世界的视野。我们以为,这种文明论的立场今天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迫切了,因为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将消解所有历史文明之间的差异,绝不意味着走向无分殊的全球一体化文明,恰恰相反,全球化的过程实际更加突出了不同人民的“文明属性”。正是在全球化加速的时候,有关文明、文化、民族、族群等的讨论日益成为全球各地最突出的共同话题,既有所谓“文明冲突论”的出场,更有种种“文明对话论”的主张。而晚近以来“软实力”概念的普遍流行,更使世界各国都已日益明确地把文明潜力和文化创造力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说到底,真正的大国崛起,必然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只有具备深厚文明潜力的国家才有作为大国崛起的资格和条件。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