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家》是作家巴金所写的一部著名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叶。在一个高姓家庭里,长辈们活活地拆散了觉新与梅芬的青梅竹马,另外迎娶瑞珏,后瑞珏死于高家压迫和不幸。觉民、觉慧不满于家庭的封建礼教,看清了“孔教会”冯乐山的丑恶嘴脸,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在同学的帮助下,觉慧终于冲出牢笼,踏上新的道路。 夫(下)、我的大学、茶花女、龙须沟等。 《约翰·克里斯朵夫(上)》: 在莱茵河畔一座亲王驻节的小城里,住着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家。他从幼年就表现出相当的音乐才能,加上祖父和父亲的指点,使他很快在小城音乐界崭露头角,成了爵府乐队的少年琴师。由于克利斯朵夫鄙视豪门,反抗贵族,攻击市侩,因而受到统治集团的排斥,甚至被逐出乐队,连生计都无着落。他对专制制度下的德国社会给他的压力和迫害极为愤慨。在这种思想情绪支配下,有一次,他为搭救被大兵欺侮的农民,挥拳相助,被迫逃亡法国。他原以为经历大革命风暴的法国是一个自由、幸福的乐园,没想到它和德国一样腐败,他的幻想成了泡影。他横冲直撞地进行反抗,抨击法国资产阶级腐败的文化和艺术,因而受到法国上流社会的敌视。他到处碰壁,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始终是个孤独的反抗者。 《约翰·克里斯朵夫(下)》: 克利斯朵夫终于有了一个知心朋友——青年诗人奥里维,他们朝夕相处,亲如手足。克利斯朵夫的视线开始转向下层人民,面包工人罗赛一家的惨死使他看到了社会的灾难。在“五一”示威游行中,他和奥里维无意中被卷进游行队伍,奥里维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克利斯朵夫与警察搏斗,惹下大祸,不得不逃亡瑞士。奥里维的死,给他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他从此万念俱灰。这时,他重遇当年在巴黎时的学生葛拉齐亚。葛拉齐亚诚挚的爱给克利斯朵夫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温暖和快乐。十年之后,克利斯朵夫结束隐居生活重新回到巴黎,但早期那种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不久,葛拉齐亚去世。克利斯朵夫对人生再无依恋,在亲爱的朋友音乐的伴随下溘然长逝。反抗-一失败——平静这就是克利斯朵夫一生的三部曲。 《童年》: 《童年》是根据高尔基同名自传小说编绘的,描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和思想成长过程高尔基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外谋生,外祖母把他接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一起生活。好景不长,染坊破产了,家境越来越差高尔基只得一边上学,一边捡垃圾,每一次都会把全部的钱交给外祖母。外祖母的慈祥而勇敢;青年工人伊凡的正直;老匠人格里哥里的勤劳深刻影响着高尔基,使他从小就懂得痛恨压迫,痛恨剥削同情劳动人民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就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窟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这个时期,高尔基还和当地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接近起来,并开始阅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地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使得高尔基有时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益形成。高尔基就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