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一九二八年九月九日生于江苏南京。亦自命江南人。抗日战争开始,曾随母流亡苏皖一带,后辗转去四川重庆。抗战结束后返回南京,一九四七年考入金陵大学外文系,后南下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此时开始有新诗和短评在报刊上发表。一九四九年五月到台湾,即在新生报《新生副刊》、“中央日报”《中央副刊》等发表诗作。同年九月插班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考取台湾编译人员训练班,曾在台湾“国防部”联络官室服务。一九五二年第一部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一九五四年三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一九五五年开始了他走向“现代”的时期。此时作品多集中于一九六。年出版的《钟乳石》中。五十年代后期曾先后任教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一九五八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研究室”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写于美国的诗作,艺术表现更趋现代。同时却显示了浓重的中国情结。一九六一年返台,续任教台湾师大,并主编《现代文学》及《文艺》杂志诗歌部分。同年发表组诗《天狼星》,引起他和洛夫等人一次现代诗内部的争论。一九六二年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新诗奖。一九六四年应邀赴美讲学。一九六六年秋返台,继续在台湾师大任教,并在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淡江文理学院兼课。一九六四年出版的《莲的联想》和一九六七年出版的《五陵少年》,被认为是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一九六九年《敲打乐》和《冷战的年代》同年出版,感时忧国,并显示了浓厚的故国之思。旋又应邀赴美讲学,一九七一年夏返台,先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一九七四年秋到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任教,后任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一九七四年《白玉苦瓜》出版,被认为是作者步入壮年,浮泛的感情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有了较多沉淀后的作品。此后诗作,对传统的追溯及怀古、拟古的篇什大为增加,咏史题材加多,追求一种近于禅思的顿悟和净化,以及恬淡、圆融的美学趣味。余光中一手写诗,一手写散文,并擅翻译与评论,三十多年来风格屡变,出版专著近四十种,影响深远。散文兼擅雄奇与柔丽,一九八五年获台湾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一九八五年辞去香港中文大学教职,并从台北迁居高雄,出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长。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