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的政治发展(1980-2010)
作者:陈家喜 等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2010.8
丛书: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
页数:312
定价:36.00 元
ISBN-13:9787100072205
ISBN-10:7100072204
去豆瓣看看 序言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的政治意义
一、中国为什么要创设“经济特区
二、“经济特区”是否现在还存在?
三、中国为什么还保留“经济特区”?
四、经济特区的本质是“中央授权的改革先行试验区
五、深圳经济特区的政治效应
结语
导论
一、深圳经济特区: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性
三、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政治审视
第一章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一、先行一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深圳特区的政府体制
三、特区中的“特区”:蛇口工业区的兴衰
四、经济特区的政治争议
第二章 行政体制的优化
一、“特区时代”(1980-1993):使命驱动的党政机构改革
二、“后特区时代”(1993-2001):利益主导的行政行为改善
三、“新特区时代”(2002-):竞争压力下的政府体制创新
四、深圳行政改革前瞻分析
第三章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单项制度改革阶段
二、综合改革阶段
小结
第四章 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
一、基层政权的变迁
二、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
三、社区体制的结构类型
四、城市社区发展的困境
第五章 基层民主的推进
一、蛇口“试管”的选举实验
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
三、“三轮两票制”:大鹏镇镇长选举改革
四、城市社区选举深入推进
小结
第六章 公民自主政治参与
一、案例描述与参与行动
二、基本特点与现实影响
三、应对举措与政策建议
小结
第七章 执政党建设的推进
一、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
二、社区党建的“全覆盖
三、党內民主建设的深化
小结
第八章 政治改革的探索
一、2008年深圳“政改草案”的特点
二、2008年深圳“政改草案”山台的背景
三、从2008年深圳“政改草案”浅析中同政治
结论
一、经济特区的政治发展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逻辑
附录 深圳政治大事记
后记
陈家喜,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党内民主与基层治理;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
黄卫平,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研究范围为当代中国政治: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乡镇选举改革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纵横谈》、《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极左现象研究》等;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论丛》、《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学术文库》、《中国地方治理与政治发展实证研究丛书》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特区创办30周年。相隔有岁,但特区之建立与改革开放之推行有如孪生弟兄,相继着力,共推中国走向现代文明。若言中国新一轮现代化自改革开放始,其坚实之第一步,则从建立经济特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