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全一百册(精装)
第1冊,蒼頡篇;急就篇;急就篇合校;玉篇;玉篇殘卷;班馬字類;字通;龍龕手鑒
第2冊,類篇
第3冊,正字通(一)
第4冊,正字通(二)
第5冊,正字通(三);字彙(一)
第6冊,字彙(二);字彙補
第7冊,康熙字典(一)
第8冊,康熙字典(二)
第9冊,康熙字典(三)
第10冊,四書字詁
查看完整
第2冊,類篇
第3冊,正字通(一)
第4冊,正字通(二)
第5冊,正字通(三);字彙(一)
第6冊,字彙(二);字彙補
第7冊,康熙字典(一)
第8冊,康熙字典(二)
第9冊,康熙字典(三)
第10冊,四書字詁
查看完整
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33年3月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以下简称《书库》)主要收集自秦汉至民国间的汉语工具书,含字典(一般字典、形体字典、辩证字典)、词典(一般词典、虚词词典、方言俗语词典、专科词典、人名词典)、韵书(含诗词曲格律)、书目等。故本书集中国传统工具书之大成,是当今中国*的古典工具书丛编,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具书图书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工具书编纂活动也起源甚早,周秦时已有之。其后,各类字典、词典、类书、韵书等林林总总,可谓汗牛充栋。尽管古工具书的编纂受各种因素的支配,如思想文化大一统的需要,教育传播的需要,经学普及的需要,科举考试的需要等等,但是这些工具书的编纂无不是中华文化辉煌发达的表现。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往往又是那个时代盛世修典的表现。政治的统一强大与大规模典籍的整理、修纂相伴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古及今这些工具书从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编纂。我们经…
查看完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工具书编纂活动也起源甚早,周秦时已有之。其后,各类字典、词典、类书、韵书等林林总总,可谓汗牛充栋。尽管古工具书的编纂受各种因素的支配,如思想文化大一统的需要,教育传播的需要,经学普及的需要,科举考试的需要等等,但是这些工具书的编纂无不是中华文化辉煌发达的表现。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往往又是那个时代盛世修典的表现。政治的统一强大与大规模典籍的整理、修纂相伴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古及今这些工具书从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编纂。我们经…
查看完整
第1冊,蒼頡篇;急就篇;急就篇合校;玉篇;玉篇殘卷;班馬字類;字通;龍龕手鑒
第2冊,類篇
第3冊,正字通(一)
第4冊,正字通(二)
第5冊,正字通(三);字彙(一)
第6冊,字彙(二);字彙補
第7冊,康熙字典(一)
第8冊,康熙字典(二)
第9冊,康熙字典(三)
第10冊,四書字詁
第11冊,群經字詁;刊謬正俗;干祿字書
第12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佩觿;復古篇;續復古篇;字鑒;增廣字學舉隅;碑別字
第13冊,六書故
第14冊,六書統(一)
第15冊,六書統(二);六書本義;六書總要;六書溯原直音;諧聲指南;六書通(一)
第16冊,六書通(二);六書準;六書系韻(一)
第17冊,六書系韻(二)
第18冊,六書系韻(三);助語詞;助字辨略;虛字說;經傳釋詞;經詞衍釋;恒言錄
第19冊,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通釋
第20冊,說文解字韻譜;說文字原;說文長箋(一)
第21冊,說文長箋(二)
第22冊,說文長箋(三)
第23冊,惠氏讀說文記;說文解字注(一)
第24冊,說文解字注(二);說文解字讀(一)
第25冊,說文解字讀(二);說文解字義證(一)
第26冊,說文解字義證(二)
第27冊,說文解字義證(三);說文解字斠詮(一)
第28冊,說文解字斠詮(二);說文新補新附考證;說文解字群經正字;說文校義(一)
第29冊,說文校義(二);說文五翼;說文段注訂補;說文聲類;席氏讀說文記(一)
第30冊,席氏讀說文記(二);說文假借義證(一)
第31冊,說文假借義證(二);說文解字句讀(一)
第32冊,說文解字句讀(二);說文釋例(一)
第33冊,說文釋例(二);文字蒙求;說文通訓定聲(一)
第34冊,說文通訓定聲(二)
第35冊,說文引經考異;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說文外編;說文佚字考;說文二徐箋異;說文解字注箋(一)
第36冊,說文解字注箋(二)
第37冊,說文解字注箋(三);小學答問
第38冊,汗簡;古文四聲韻;隸釋;隸續;漢隸字源
第39冊,鐘鼎字源;摭古遺文;草字匯;隸法彙纂;隸辨(一)
第40冊,隸辨(二);隸釋刊誤;楷法溯源;金石大字典(一)
第41冊,金石大字典(二);四體大字典(一)
第42冊,四體大字典(二);古籀彙編
第43冊,爾雅;爾雅註疏;爾雅新義;爾雅圖;爾雅正義(一)
第44冊,爾雅正義(二);爾雅義疏
第45冊,爾雅匡名;爾雅直音;小爾雅;小爾雅疏;小爾雅義證;小爾雅約注;小爾雅訓纂;廣雅;博雅音;廣雅疏義(一)
第46冊,廣雅疏義(二);廣雅疏證(一)
第47冊,廣雅疏證(二);廣雅疏證補正;埤雅;爾雅翼(一)
第48冊,爾雅翼(二);駢雅;通雅(一)
第49冊,通雅(二)
第50冊,通雅(三);別雅;續廣雅;支雅;說雅;比雅;拾雅(一)
第51冊,拾雅(二);湖雅;疊雅;釋名;釋名疏證補;廣釋名
第52冊,經典釋文;三經音義;一切經音義(慧琳)
第53冊,一切經音義(玄應一);一切經音義(玄應二)
第54冊,一切經音義(玄應三);翻譯名義集
第55冊;經籍纂詁(一)
第56冊,經籍纂詁(二)
第57冊;經籍纂詁(三)
第58冊;經籍纂詁(四)
第59冊,廣韻;集韻;禮部韻略;韻鏡;韻補
第60冊,四聲全形等子;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一)
第61冊,古今韻會舉要(二);切韻指南;中原音韻;洪武正韻
第62冊,洪武正韻彙編;音聲紀元;韻略易通;毛詩古音考;音韻日月燈(一)
第63冊,音韻日月燈(二);五方元音
第64冊,音韻闡微;八矢注字說;古韻標準;詩詞通韻;音韻清濁鑒
第65冊,音韻須知;圓音正考;等韻精要;韻歧;諧聲譜;詞林正韻
第66冊,古今韻準;古韻發明;詞律
第67冊,詞律拾遺;詞譜(一)
第68冊,詞譜(二);太和正音譜;欽定曲譜
第69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一)
第70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二)
第71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三);聲調三譜
第72冊,方言;方言據;越語肯綮錄;續方言;方言疏證;方言疏證補;吳下方言考;續方言補證;續方言疏證;續方言又補;方言別錄;續方言新校補;廣續方言;廣續方言拾遺;新方言
第73冊,元和姓纂;自號錄;古今姓氏書辨證
第74冊,萬姓統譜(一)
第75冊,萬姓統譜(二)
第76冊,萬姓統譜(三)
第77冊,同姓名錄;尚友錄(一)
第78冊,尚友錄(二);別號錄;廿一史四譜(一)
第79冊,廿一史四譜(二)
第80冊,史姓韻編
第81冊,九史同姓名略
第82冊,疇人傳;續疇人傳;疇人傳三編;疇人傳四編;歷代職官表
第83冊,直齋書錄解題;郡齋讀書志;四部正訛;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一)
第84冊,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二);經義考(一)
第85冊,經義考(二)
第86冊,經義考(三);天祿琳琅書目
第87冊,天祿琳琅書目續編;清代禁毀書目四種;禁毀書目;小學考(一)
第88冊,小學考(二);四庫未收書提要;鄭堂讀書記(一)
第89冊,鄭堂讀書記(二)
第90冊,鄭堂讀書記(三);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書目答問;雅學考
第91冊,救荒本草;廣群芳譜(一)
第92冊,廣群芳譜(二);植物名實圖考(一)
第93冊,植物名實圖考(二)
第94冊,植物名實圖考(三)
第95冊,植物名實圖考(四);蠕範
第96冊,考古圖;宣和博古圖(一)
第97冊,宣和博古圖(二);兩漢金石記;寰宇訪碑錄
第98冊,補寰宇訪碑錄;{223540}古錄金文;金石索(一)
第99冊,金石索(二);泉志;古金待問錄;古泉匯(一)
第100冊,古泉匯(二);續泉匯;物理小識
^ 收 起
第2冊,類篇
第3冊,正字通(一)
第4冊,正字通(二)
第5冊,正字通(三);字彙(一)
第6冊,字彙(二);字彙補
第7冊,康熙字典(一)
第8冊,康熙字典(二)
第9冊,康熙字典(三)
第10冊,四書字詁
第11冊,群經字詁;刊謬正俗;干祿字書
第12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佩觿;復古篇;續復古篇;字鑒;增廣字學舉隅;碑別字
第13冊,六書故
第14冊,六書統(一)
第15冊,六書統(二);六書本義;六書總要;六書溯原直音;諧聲指南;六書通(一)
第16冊,六書通(二);六書準;六書系韻(一)
第17冊,六書系韻(二)
第18冊,六書系韻(三);助語詞;助字辨略;虛字說;經傳釋詞;經詞衍釋;恒言錄
第19冊,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通釋
第20冊,說文解字韻譜;說文字原;說文長箋(一)
第21冊,說文長箋(二)
第22冊,說文長箋(三)
第23冊,惠氏讀說文記;說文解字注(一)
第24冊,說文解字注(二);說文解字讀(一)
第25冊,說文解字讀(二);說文解字義證(一)
第26冊,說文解字義證(二)
第27冊,說文解字義證(三);說文解字斠詮(一)
第28冊,說文解字斠詮(二);說文新補新附考證;說文解字群經正字;說文校義(一)
第29冊,說文校義(二);說文五翼;說文段注訂補;說文聲類;席氏讀說文記(一)
第30冊,席氏讀說文記(二);說文假借義證(一)
第31冊,說文假借義證(二);說文解字句讀(一)
第32冊,說文解字句讀(二);說文釋例(一)
第33冊,說文釋例(二);文字蒙求;說文通訓定聲(一)
第34冊,說文通訓定聲(二)
第35冊,說文引經考異;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說文外編;說文佚字考;說文二徐箋異;說文解字注箋(一)
第36冊,說文解字注箋(二)
第37冊,說文解字注箋(三);小學答問
第38冊,汗簡;古文四聲韻;隸釋;隸續;漢隸字源
第39冊,鐘鼎字源;摭古遺文;草字匯;隸法彙纂;隸辨(一)
第40冊,隸辨(二);隸釋刊誤;楷法溯源;金石大字典(一)
第41冊,金石大字典(二);四體大字典(一)
第42冊,四體大字典(二);古籀彙編
第43冊,爾雅;爾雅註疏;爾雅新義;爾雅圖;爾雅正義(一)
第44冊,爾雅正義(二);爾雅義疏
第45冊,爾雅匡名;爾雅直音;小爾雅;小爾雅疏;小爾雅義證;小爾雅約注;小爾雅訓纂;廣雅;博雅音;廣雅疏義(一)
第46冊,廣雅疏義(二);廣雅疏證(一)
第47冊,廣雅疏證(二);廣雅疏證補正;埤雅;爾雅翼(一)
第48冊,爾雅翼(二);駢雅;通雅(一)
第49冊,通雅(二)
第50冊,通雅(三);別雅;續廣雅;支雅;說雅;比雅;拾雅(一)
第51冊,拾雅(二);湖雅;疊雅;釋名;釋名疏證補;廣釋名
第52冊,經典釋文;三經音義;一切經音義(慧琳)
第53冊,一切經音義(玄應一);一切經音義(玄應二)
第54冊,一切經音義(玄應三);翻譯名義集
第55冊;經籍纂詁(一)
第56冊,經籍纂詁(二)
第57冊;經籍纂詁(三)
第58冊;經籍纂詁(四)
第59冊,廣韻;集韻;禮部韻略;韻鏡;韻補
第60冊,四聲全形等子;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一)
第61冊,古今韻會舉要(二);切韻指南;中原音韻;洪武正韻
第62冊,洪武正韻彙編;音聲紀元;韻略易通;毛詩古音考;音韻日月燈(一)
第63冊,音韻日月燈(二);五方元音
第64冊,音韻闡微;八矢注字說;古韻標準;詩詞通韻;音韻清濁鑒
第65冊,音韻須知;圓音正考;等韻精要;韻歧;諧聲譜;詞林正韻
第66冊,古今韻準;古韻發明;詞律
第67冊,詞律拾遺;詞譜(一)
第68冊,詞譜(二);太和正音譜;欽定曲譜
第69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一)
第70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二)
第71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三);聲調三譜
第72冊,方言;方言據;越語肯綮錄;續方言;方言疏證;方言疏證補;吳下方言考;續方言補證;續方言疏證;續方言又補;方言別錄;續方言新校補;廣續方言;廣續方言拾遺;新方言
第73冊,元和姓纂;自號錄;古今姓氏書辨證
第74冊,萬姓統譜(一)
第75冊,萬姓統譜(二)
第76冊,萬姓統譜(三)
第77冊,同姓名錄;尚友錄(一)
第78冊,尚友錄(二);別號錄;廿一史四譜(一)
第79冊,廿一史四譜(二)
第80冊,史姓韻編
第81冊,九史同姓名略
第82冊,疇人傳;續疇人傳;疇人傳三編;疇人傳四編;歷代職官表
第83冊,直齋書錄解題;郡齋讀書志;四部正訛;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一)
第84冊,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二);經義考(一)
第85冊,經義考(二)
第86冊,經義考(三);天祿琳琅書目
第87冊,天祿琳琅書目續編;清代禁毀書目四種;禁毀書目;小學考(一)
第88冊,小學考(二);四庫未收書提要;鄭堂讀書記(一)
第89冊,鄭堂讀書記(二)
第90冊,鄭堂讀書記(三);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書目答問;雅學考
第91冊,救荒本草;廣群芳譜(一)
第92冊,廣群芳譜(二);植物名實圖考(一)
第93冊,植物名實圖考(二)
第94冊,植物名實圖考(三)
第95冊,植物名實圖考(四);蠕範
第96冊,考古圖;宣和博古圖(一)
第97冊,宣和博古圖(二);兩漢金石記;寰宇訪碑錄
第98冊,補寰宇訪碑錄;{223540}古錄金文;金石索(一)
第99冊,金石索(二);泉志;古金待問錄;古泉匯(一)
第100冊,古泉匯(二);續泉匯;物理小識
^ 收 起
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33年3月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中华汉语工具书书库》(以下简称《书库》)主要收集自秦汉至民国间的汉语工具书,含字典(一般字典、形体字典、辩证字典)、词典(一般词典、虚词词典、方言俗语词典、专科词典、人名词典)、韵书(含诗词曲格律)、书目等。故本书集中国传统工具书之大成,是当今中国*的古典工具书丛编,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具书图书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工具书编纂活动也起源甚早,周秦时已有之。其后,各类字典、词典、类书、韵书等林林总总,可谓汗牛充栋。尽管古工具书的编纂受各种因素的支配,如思想文化大一统的需要,教育传播的需要,经学普及的需要,科举考试的需要等等,但是这些工具书的编纂无不是中华文化辉煌发达的表现。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往往又是那个时代盛世修典的表现。政治的统一强大与大规模典籍的整理、修纂相伴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古及今这些工具书从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编纂。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不仅各种工具书散见于各图书馆与民间,而且还有一些重要的工具书仍然只在极个别图书馆束之高阁,无人知晓,也无人能问津。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一家图书馆能够将汉语工具书,特别是具有重要版本价值、研究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搜罗齐备,定于一尊。这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无疑是一大缺憾。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基本学术资料的齐备,工具书则是打开学术研究宝库基本的钥匙。所以,《书库》的编修出版对于促进汉学研究,弘扬中华文化,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汉语工具书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工具书的编纂活动起源甚早。相传周代的《史篇》,以及秦代李斯的《苍 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已做到了对字词的种种解释,并掌握了按部首分类的基本方法,这些带有蒙学性质的书籍可以说是我国字书工具 书编撰之滥觞。西北出土汉简中有《苍颉篇》的残片,说明此类书在汉代依然十分流行,是人们常用的基本工具书。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加上朝代历时较短,工具书的编撰成就有限。随之而来的两汉,历时近四百年,其间虽有很多动荡起伏,但总的看,由于统治者力行政 策调整,政治稳定的时期较长,社会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两汉掀起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潮时期,工具书的编撰也进入一个新时期。西汉初年编撰的《而 雅》(一说周公,一说站国),是我国部词典,也是部训诂学专著。本书首创按词义系统和词语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这种体例被以后学者广泛援用。 此后,以[雅]命名的词书构成了我国古代词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蔚为大观。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艺一书,是在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是我国部 方言词典。本书分类大致仿《而雅》,搜集词语地域广泛,释词科学,简练细致。作者也由此开创了古代方言类词书之先河。此后方言类词书的编纂虽不似其它工具 书那样发达,但无疑也构成了我国古代词书的一个重要门类。 由于两汉经学发达及其需要,推动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产生。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语言学发展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古代工具书中的一部划时代著 作。作者本人自称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文字的本源,考求文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由来。全书共分五百四十部,收字九千多个,从形、音、义三个方面 加以解释,无论对了解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训释文字本意,探求古音原貌,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特别是由他首创的汉字部首分类体系,依[六书]理论对汉字 进行分析,影响深远。历代封建统治者也大都以此书作为规范文字的依据。由于此书的学术价值和自唐代以来统治者的重视,研究《 说文》的著作曾出不穷。这些著作大体可以分为校刊、注疏、释例、证经、专题等几大学派。尽管这种分类对于庞大的研究、补充《说文》的著作来说不一定完全合 适,但以《说文》为核心的文字训诂类工具书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我们的编纂遵循着科学性、实用性、资料性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 工具性强。它等于一个小时的工具书图书馆,适用于查阅各种古汉语字词、典故、名物、人名、官名、制度的源流与书目文献。二、 收罗全面。它在全面调查分析各种类型工具书的基础上,精选善本。其中诸多善本为一般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所不备。三、 编排偶秩。《书库》在编辑处理类型工具书的基础上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既照顾古代典籍的自身编写特点,又考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四、 解说齐备。《书库》在各部书前有简明序言,介绍本书的基本 内容与版本情况。
^ 收 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工具书编纂活动也起源甚早,周秦时已有之。其后,各类字典、词典、类书、韵书等林林总总,可谓汗牛充栋。尽管古工具书的编纂受各种因素的支配,如思想文化大一统的需要,教育传播的需要,经学普及的需要,科举考试的需要等等,但是这些工具书的编纂无不是中华文化辉煌发达的表现。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往往又是那个时代盛世修典的表现。政治的统一强大与大规模典籍的整理、修纂相伴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古及今这些工具书从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编纂。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不仅各种工具书散见于各图书馆与民间,而且还有一些重要的工具书仍然只在极个别图书馆束之高阁,无人知晓,也无人能问津。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一家图书馆能够将汉语工具书,特别是具有重要版本价值、研究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搜罗齐备,定于一尊。这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无疑是一大缺憾。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基本学术资料的齐备,工具书则是打开学术研究宝库基本的钥匙。所以,《书库》的编修出版对于促进汉学研究,弘扬中华文化,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汉语工具书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工具书的编纂活动起源甚早。相传周代的《史篇》,以及秦代李斯的《苍 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已做到了对字词的种种解释,并掌握了按部首分类的基本方法,这些带有蒙学性质的书籍可以说是我国字书工具 书编撰之滥觞。西北出土汉简中有《苍颉篇》的残片,说明此类书在汉代依然十分流行,是人们常用的基本工具书。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加上朝代历时较短,工具书的编撰成就有限。随之而来的两汉,历时近四百年,其间虽有很多动荡起伏,但总的看,由于统治者力行政 策调整,政治稳定的时期较长,社会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两汉掀起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潮时期,工具书的编撰也进入一个新时期。西汉初年编撰的《而 雅》(一说周公,一说站国),是我国部词典,也是部训诂学专著。本书首创按词义系统和词语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这种体例被以后学者广泛援用。 此后,以[雅]命名的词书构成了我国古代词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蔚为大观。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艺一书,是在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是我国部 方言词典。本书分类大致仿《而雅》,搜集词语地域广泛,释词科学,简练细致。作者也由此开创了古代方言类词书之先河。此后方言类词书的编纂虽不似其它工具 书那样发达,但无疑也构成了我国古代词书的一个重要门类。 由于两汉经学发达及其需要,推动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产生。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语言学发展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古代工具书中的一部划时代著 作。作者本人自称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文字的本源,考求文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由来。全书共分五百四十部,收字九千多个,从形、音、义三个方面 加以解释,无论对了解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训释文字本意,探求古音原貌,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特别是由他首创的汉字部首分类体系,依[六书]理论对汉字 进行分析,影响深远。历代封建统治者也大都以此书作为规范文字的依据。由于此书的学术价值和自唐代以来统治者的重视,研究《 说文》的著作曾出不穷。这些著作大体可以分为校刊、注疏、释例、证经、专题等几大学派。尽管这种分类对于庞大的研究、补充《说文》的著作来说不一定完全合 适,但以《说文》为核心的文字训诂类工具书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我们的编纂遵循着科学性、实用性、资料性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 工具性强。它等于一个小时的工具书图书馆,适用于查阅各种古汉语字词、典故、名物、人名、官名、制度的源流与书目文献。二、 收罗全面。它在全面调查分析各种类型工具书的基础上,精选善本。其中诸多善本为一般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所不备。三、 编排偶秩。《书库》在编辑处理类型工具书的基础上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既照顾古代典籍的自身编写特点,又考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四、 解说齐备。《书库》在各部书前有简明序言,介绍本书的基本 内容与版本情况。
^ 收 起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10) | 折扣 | 价格 |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