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重建
作者:余英时 (作者)
出版:中信出版社 2011.5
页数:239
定价:28.00 元
ISBN-13:9787508627403
ISBN-10:7508627407
去豆瓣看看 自序
论文化超越
文化评论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民主与文化重建
陈独秀与激进思潮
——郭著《陈独秀与中国共产运动》序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
现代儒学的困境
“创新”与“保守”
资本主义的新启示
——黄著《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序
费正清与中国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自我的失落与重建
——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
关于“新教伦理”与儒学研究
——致《九州学刊》编者
实证与诠释
——《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自序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自序
“明明直照吾家路”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新版自序
“士魂商才”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194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
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
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历史学家杨联陞先生。
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丈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丈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要作品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等。
中国史上的成王败寇大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其人多为社会边缘的人物。“中国人”这个名词自正式出现在春秋时代以来,便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对中国人而言,文化才是第一序的观念,国家则是第二序以下的观念。一百多年来,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样一种合理的秩序。在这一追求中,知识人的责任最大,这是中国特有的丈化传统。所以中国知识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还必须发挥公共知识人的批判精神,不为“势”或“钱”所屈服。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丈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我们希望重建的文化,也必须靠日积月累的工夫,不可能一朝一夕即立竿见影的。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