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文化
作者:朱亚夫,王明洪 编著
出版:学林出版社 2008.3
页数:162
定价:32.00 元
ISBN-13:9787807305309
ISBN-10:7807305304
去豆瓣看看 序 漫说书斋文化
第一章 书斋的起源
一、书籍的形式及其演变
二、居室的变迁
三、早期的书斋
第二章 书斋的命名
一、斋名的起源及其演变
二、斋名的分类
三、各类文人斋名剪影
四、神州大地名人书斋一览
五、斋名中的爱情故事
六、斋名撷趣
第三章 书斋与书籍
一、书名与书斋
二、书籍的收藏
三、书的使用
四、藏书印和藏书票
第四章 历代书斋文化的特征
一、唐宋时期书斋文化的特征
二、明清时期书斋文化的特征
三、近现代书斋文化的特征
第五章 书斋中的书卷气
一、书斋与庭园
二、斋名中的书卷气
三、书斋与藏书楼
四、鉴赏书香墨趣的作品——历代书斋记
五、题咏书斋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 书斋必备
一、文房四宝
二、书斋四雅
三、书斋用具
第七章 书斋的建筑形式
一、品“斋”
二、说“堂”
三、话“庵”
四、谈“阁”
五、议“轩”
六、论“亭”
七、趣话“读书台”
八、山房、文房、书房
九、书洞、书屋、书院
十、书斋的其他建筑形式
第八章 书斋的装潢和设计
一、书斋与格调
二、现代书斋的装潢设计
三、书斋的布置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朱亚夫,男,1943年4月生,上海市人。笔名方波、楼中阁、太公寿等。编辑。大专文化。60年代初投笔从戎,复员后曾任工厂宣传科长、教育科长、厂工会副主席等。1986年调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负责《老干部工作》,次年入《上海老年报》,历任副刊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现为上海老年报社总编辑助理兼副刊部主任,上海市杂文家协会、全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全国老年报协会理事,上海市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老年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近200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3000多篇,其中40多篇文章入选《上海杂文选》、《晚霞之歌》、《中国民间集藏大观》等30多部书中。著有《黄昏风景线》、《名人书斋》、《人生畅想曲》;主编《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万宝全书》;副主编《实用老年生活大全》、《名人教子的故事》、《老年人自我保护指南》;合著《老年夫妻生活必读》;参编《上海企业发展史鉴》、《中国杂文鉴赏辞典》、《人生百岁不是梦》等12部书稿,另有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近百篇。早在八十年代,便在《杂文界》杂志上发表长篇论文,提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文体,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五四”以后的代表文体当推杂文”的论点;对老年社会学有独到研究,曾多次在“上海‘家庭与老人’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宣讲论文;对名人书斋有精深研究,人称“斋名大王”,事迹被《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解放日报》、《济南日报》、《读者导报》等10多家报刊介绍。曾4次被邀入电视台、电台当特约嘉宾,20多次获全国和省市级各类奖项,如:报告文学《弥留之际》获《东方剑》文学月刊全国优秀作品大奖赛佳作奖,散文《旧闻记者》获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长篇论文《试论记者的创造性思维》曾获上海市首届新闻论文三等奖等。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10多部书中。
本书作者潜心研究书斋文化十余年,著述颇丰,自成一家。
全书纵论中华书斋文化的发展脉络,探究书籍和书斋的源流关系,分析历代书斋的文化特征,展示历代文人雅士的书斋生活,赏鉴书斋文具珍玩,探索书斋的建筑形式和装潢设计特点,是全方位展示中华书斋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深入浅出,文采焕然,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另配图片二百余张,选录多位名家手迹,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是读者了解书斋文化的必备读物,也是爱书人不可错过的收藏佳品。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