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宋前类书
第一章 《太平御览》纂修背景研究
第一节 士大夫时代
一 偃武修文
二 对遗老的怀柔
三 科举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文化背景
一 帝王对艺文的雅好与提倡
二 三馆的藏书、编书与刻书
第三节 学术与思想
一 崇儒尊经
二 宋初经学
三 宋初学术分类
四 黄老思想影响
第二章 《太平御览》编纂考
第一节 书名由来、编纂宗旨与体例
一 书名由来
二 编纂宗旨
三 编纂体例
第二节 编纂过程考
一 修纂缘起考
二 修纂时间考
第三节 编纂人员考
一 修纂人员生平考
二 修纂者有张宏
三 修纂人员学术考
四 编纂方法与分工
第三章 《太平御览》版本源流考论
第一节 宋代版本考
一 北宋国子监刊本
二 宋闽刻本
三 宋蜀刻本
四 岛田翰所考证之光宗刻本
第二节 明代版本考
一 黄正色本(倪炳校刊本)
二 活字本
三 明抄本
第三节 清代版本考
一 丛善堂刻本
二 鲍崇城刻本
三 清代其他版本
第四节 历代校勘
一 宋代校勘
二 倪炳等校勘
三 周光宙校勘
四 丛善堂本的校勘
五 阮元、鲍崇城校勘
六 四库馆臣校勘
第四章 《太平御览》基本面貌
第一节 《纲目》考察
一 《纲目》非编者作
二 《纲目》之目录学考察
三 《纲目》著录图书存在之问题
第二节 部类面貌(一)
第三节 部类面貌(二)
第五章 《太平御览》引用文献考察
第一节 《太平御览》引文方法考辨
一 中心词突出法
二 互见法
三 又见法
四 存异法
第二节 《太平御览》引用书中已佚书的价值——以《蜀王本纪》为中心
一 《蜀王本纪》的作者
二 《蜀王本纪》的体裁归属
三 《蜀王本纪》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太平御览》引用纬书考论
一 纬书的兴起与遭禁
二 《御览》引用纬书的背景分析
第六章 《太平御览》的文献学考察
第一节 《太平御览》的目录编排考察
一 引用书目录编排
二 部类安排的目录体现
三 引文编排的目录体现
第二节 《太平御览》对古籍注释的价值分析——以《世说新语》注释利用《御览》为中心
一 注正文出处
二 辨《世说》记载之误
三 补注人物
四 笺刘注
第三节 《太平御览》对古籍校勘的价值考察
一 孙原湘利用《御览》校勘经史
二 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御览》的利用
三 吴玉贵利用《御览》校勘《旧唐书》之考察
四 运用《御览》校勘《孔子家语》实例
第四节 《太平御览》对古籍辑佚的功用考察
一 马国翰利用《御览》辑佚概说
二 鲁迅利用《御览》辑佚概说
三 利用《御览》辑《孔子家语》佚文实例
第七章 《太平御览》思想考察
第一节 分类观
一 前代类书分类概说
二 《御览》的分类思想
三 《御览》的分类特征
第二节 封建观
一 君权思想
二 “封建”思想
三 伦常思想
第三节 文学观
一 分类观
二 批评观
三 源流观
第八章 《太平御览》编纂的承前与启后
第一节 《太平御览》对前代类书的利用
一 《御览》与《皇览》
二 《御览》与《修文殿御览》
三 《御览》与《文思博要》
第二节 《太平御览》对《艺文类聚》的师承
一 《艺文类聚》修纂概说
二 部类设置比较
三 引文比较
第三节 《太平御览》对后世类书编纂的影响
一 《御览》与《事类赋》
二 《御览》与《册府元龟》
三 《御览》与明清类书编纂
第九章 《太平御览》在海外的流传
第一节 《太平御览》在朝鲜的流传
第二节 《太平御览》在日本的流传
余论《太平御览》的缺陷
一 类目有重合
二 引用书名的错乱
三 引文的错乱
参考文献
后记
又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