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人”的观念
作者:(美)孟旦 著,丁栋,张兴东 译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
丛书:海外中国哲学丛书
页数:239
定价:29.00 元
ISBN-13:9787301158418
ISBN-10:7301158416
去豆瓣看看 总序
言前
第一章 人性与自然平等
第二章 天道与人心
第三章 儒家“人”的观念
第四章 通往特权之路
第五章 道家“人”的观念
第六章 通往明镜之路
第七章 道路的尽头
第八章 古典的遗产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孟旦,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随即被聘为密歇根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1973年升任正教授,1991年开始兼任东亚系教授。孟旦教授现为密歇根大学哲学及中文荣休教授,并为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孟旦教授曾于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主讲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孟旦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1969)、The Concept of Man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7)、Images of Human Nature:A Sung Portrait(1988)、The Imperial Style of Inquiry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The Emergence of New Approaches(1996)及A Chinese Ethics for the New Century(2005)。
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等级制度历史的文明,对于人的观念会包含“平等”的成分吗?作者聚焦于先秦时代中国思想家对“人性”的看法。作者区分出成年人和孩童两个阶段。作为成年人,在评价意义上人与人由于德性有高低,所以不可能获得平等的对待;但在人之初,所有人都具有人类普遍的特质,从描述意义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同样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论道家和儒家都分享这一共同前提。
由于这一观念,直接产生了中国主流思想对于教育和楷模的高度重视。因为人天生是平等的,所以通过教育和树立楷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就理想人格。这一观念在先秦之后成为中国人建构社会和社会控制的重要内因。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