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作者:王叔和 撰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6
页数:413
定价:58.00 元
ISBN-13:9787214070258
ISBN-10:7214070251
去豆瓣看看 序
原序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
二十四脉的六大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寸、关、尺范围的确定
真脏脉的脉象表现
查看完整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是魏晋著名的医学家,因医术精湛而被选任为太医令。宋代张杲《医说》引张湛《养生方》之言,称王叔和“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源”。唐代甘伯宗《名医传》,说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王叔和精于脉诊,毕生潜心研究,编撰了《脉经》一书,从此奠定了我国脉学的基础,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叔和的另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收集整理了张仲景濒临散失的《伤寒杂病论》,使得仲景之学能够千古流传。此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属医家养生流派,他倡导养生要从饮食起居方面来调理和保养,并认为这才是真正健康长寿的秘诀。
《脉经》是魏晋著名大医家王叔和毕生潜心研究编撰的脉学著作,他结合自己一生的行医经验,将众多著名医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的脉学精华都集结在《脉经》中,是对魏晋以前脉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 虽然《脉经》写成于魏晋时期,但其中的脉学思想和诊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脉学也是由此发展而来。《脉经》系统地总结归纳了二十四种脉象,并准确地描述了各种脉象在指下的感觉。后世历代脉学著作对脉形的阐述,无不是从《脉经》延伸而来。并且,王叔和还对切脉方法进行了统一,首开脉象鉴别的先河,提出了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等八对相类的脉象,这对后世医家鉴别脉象有很大的启发。《脉经》也早提出了寸口的三部九侯法,并将两手寸关尺与脏腑分别对应,极大地完善了寸口切脉法。《脉经》大量的切脉诊病经验,更是对现今切脉诊治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脉经》是脉学发展的里程碑,它被誉为脉学典范是当之无愧的。
序
原序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
二十四脉的六大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寸、关、尺范围的确定
真脏脉的脉象表现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两手寸、关、尺所主的部位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三虚三实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内虚外实和内实外虚的判别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卷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卷三
肝胆部第一
肝和胆的背腧穴、募穴
心小肠部第二
心和小肠的背腧穴、募穴
脾胃部第三
脾和胃的背腧穴、募穴
肺大肠部第四
肺和大肠的背腧穴、募穴
肾膀胱部第五
肾和膀胱的背腧穴、募穴
五脏的生理特性
脏腑养生的最佳作息时间表
卷四
辨三部九侯脉证第一
三部九侯的诊脉法
寸、关、尺与所侯部位的阴阳对应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卷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卷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足少阳胆经循行图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手少阴心包经循行图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
卷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伤寒六经病证传变的类型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九针的名称、形状与用途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卷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痉湿暍脉证第二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淤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卷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卷十
手检图二十一部
用寸口切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五脏正常脉象、病脉和死脉
汤剂索引
^ 收 起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是魏晋著名的医学家,因医术精湛而被选任为太医令。宋代张杲《医说》引张湛《养生方》之言,称王叔和“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源”。唐代甘伯宗《名医传》,说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王叔和精于脉诊,毕生潜心研究,编撰了《脉经》一书,从此奠定了我国脉学的基础,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叔和的另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收集整理了张仲景濒临散失的《伤寒杂病论》,使得仲景之学能够千古流传。此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属医家养生流派,他倡导养生要从饮食起居方面来调理和保养,并认为这才是真正健康长寿的秘诀。
《脉经》是魏晋著名大医家王叔和毕生潜心研究编撰的脉学著作,他结合自己一生的行医经验,将众多著名医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的脉学精华都集结在《脉经》中,是对魏晋以前脉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 虽然《脉经》写成于魏晋时期,但其中的脉学思想和诊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脉学也是由此发展而来。《脉经》系统地总结归纳了二十四种脉象,并准确地描述了各种脉象在指下的感觉。后世历代脉学著作对脉形的阐述,无不是从《脉经》延伸而来。并且,王叔和还对切脉方法进行了统一,首开脉象鉴别的先河,提出了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等八对相类的脉象,这对后世医家鉴别脉象有很大的启发。《脉经》也早提出了寸口的三部九侯法,并将两手寸关尺与脏腑分别对应,极大地完善了寸口切脉法。《脉经》大量的切脉诊病经验,更是对现今切脉诊治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脉经》是脉学发展的里程碑,它被誉为脉学典范是当之无愧的。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