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临证精要
作者:沈晓明 著
出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5
页数:377
版本:2
定价:58.00 元
ISBN-13:9787530450901
ISBN-10:7530450905
去豆瓣看看 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形成
一、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二、对针灸、按摩等感应的观察
三、练习气功时“行气”的体验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五、腧穴主治作用的总结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查看完整 沈晓明,男,1966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第一位针灸学博士,师从著名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现旅居新加坡。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学术功底深厚,思维严谨缜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特,深受同行称赞及学生欢迎,多次应邀赴国内外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在针灸著作中如何达到“易陈”的境界,使初学者能快速入门与提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古代医家编制了很多的针灸歌赋,但从学术角度来说,缺乏提纲挈领式指导和规律性总结。经络、腧穴等内容的内在规律性、逻辑性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经络腧穴临证精要》在收集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将经络、腧穴内容重新梳理、归纳,突出规律性与逻辑性,以期达到“易学”和“实用”的目标。
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形成
一、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二、对针灸、按摩等感应的观察
三、练习气功时“行气”的体验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五、腧穴主治作用的总结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一、腧穴的发展
二、腧穴的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一、腧穴的命名方法
二、腧穴的命名依据
第三节 腧穴的作用
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第四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第五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
六、募穴
七、八会穴
八、八脉交会穴
九、下合穴
十、交会穴
第六节 腧穴的定取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取法
二、体表标志定取法
三、指寸定取法
四、简易定取法
各论
第三章 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 经脉循行
第二节 主要病候
第三节 主治概要
第四节 本经腧穴
一、中府(LU1)
二、云门(LU2)
三、天府(LU3)
四、侠白(LU4)
五、尺泽(LU5)
六、孔最(LU6)
七、列缺(LU7)
八、经渠(LU8)
九、太渊(LU9)
十、鱼际(LU10)
十一、少商(LU11)
本经小结
第四章 手阳明大肠经
第一节 经脉循行
第二节 主要病候
第三节 主治概要
第四节 本经腧穴
一、商阳(L11)
二、二间(L12)
三、三间(L13)
四、合谷(L14)
五、阳溪(L15)
六、偏历(L16)
七、温溜(L17)
八、下廉(L18)
九、上廉(L19)
十、手三里(L110)
十一、曲池(L111)
十二、肘髎(L112)
十三、手五里(LI13)
十四、臂臑(L114)
十五、肩髑(L115)
十六、巨骨(L116)
十七、天鼎(L117)
十八、扶突(L118)
十九、口禾髎(L119)
二十、迎香(L120)
本经小结
第五章 足阳明胃经
第一节 经脉循行
第二节 主要病候
第三节 主治概要
第四节 本经腧穴
一、承泣(ST1)
二、四白(ST2)
三、巨髂(ST3)
四、地仓(ST4)
五、大迎(ST5)
六、颊车(ST6)
七、下关(ST7)
八、头维(ST8)
九、人迎(ST9)
十、水突(ST10)
十一、气舍(ST11)
十二、缺盆(ST12)
十三、气户(ST13)
十四、库房(ST14)
十五、屋翳(ST15)
十六、膺窗(ST16)
十七、乳中(ST17)
十八、乳根(ST18)
……
第六章 足太阴脾经
第七章 手少阴心经
第八章 手太阳小肠经
第九章 足太阴膀胱经
第十章 足少阴伸经
第十一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二章 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三章 足少阳胆经
第十四章 足厥阴肝经
第十五章 任脉
第十六章 督脉
第十七章 冲脉
第十八章 带脉
第十九章 阴维脉
第二十章 阳维脉
第二十一章 阴跷脉
第二十二章 阳跷脉
附篇
索引
参考文献
^ 收 起 沈晓明,男,1966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第一位针灸学博士,师从著名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现旅居新加坡。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学术功底深厚,思维严谨缜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特,深受同行称赞及学生欢迎,多次应邀赴国内外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在针灸著作中如何达到“易陈”的境界,使初学者能快速入门与提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古代医家编制了很多的针灸歌赋,但从学术角度来说,缺乏提纲挈领式指导和规律性总结。经络、腧穴等内容的内在规律性、逻辑性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经络腧穴临证精要》在收集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将经络、腧穴内容重新梳理、归纳,突出规律性与逻辑性,以期达到“易学”和“实用”的目标。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