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上篇 农民行动的逻辑
第一章 中国农业文明的特点
第一节 季风气候
第二节 精耕细作农业
第三节 以孝为先的文化
第四节 同居共财的制度
第五节 聚族而居的传统
第二章 传统中国的村庄秩序
第一节 弱国家与传统中国的治理术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家的规模及能为与不能为
第三节 村庄或宗族为什么重要
第三章 传统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
第一节 宗族或村庄的凸显
第二节 公私之辨
第三节 传统中国农村的双层基本认同
第四节 另一种叙述的逻辑
第四章 现代性与中国农村
第一节 国家政权建设:资源抽取与组织建设
第二节 阶级话语的构建与后果
第三节 启蒙话语与现代法律的精神
第四节 物质性公共品的供给
第五章 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
第一节 家庭的核心化: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地方性共识与农民主导认同单位
第三节 农民行动逻辑区域差异举要
第四节 原子化村庄的实例: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
第五节 当前中国农民行动逻辑的主要特征
下篇 乡村治理的逻辑
第六章 乡村治理的维度
第一节 村庄特征
第二节 村治状况
第七章 乡村治理的区域展开
第一节 地方性共识
第二节 家庭联合的不同类型
第三节 地方性共识与农民认同
第四节 地方性共识与乡村治理区域差异
第八章 村治模式的写作方案
第一节 个案调查在理解中国社会中的困境
第二节 民族志与村治模式
第三节 村治模式:地域的和关键词的
第四节 区域性村治模式之建构与区域比较
第九章 村治模式的不同类型
第一节 农民行动单位与村治模式
第二节 宗族主导型村治模式
第三节 家庭联合主导型村治模式
第四节 原子型村庄的村治模式
第五节 不同类型村治模式的比较
第六节 村治模式的区域展开
第十章 村级负债的区域差异: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
第一节 村级债务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村级债务形成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村级负债与农民行动单位
第四节 村级负债的区域差异
总结与讨论
附录:关于农民行动单位的调查随笔
川西平原的农民行动单位
鄂西山区的村治逻辑
徽州农村的积极分子与钉子户
豫北农村的农民行动单位
关中农村的户族
鲁西南的小亲族
“公”的承载者:“老掌盘子”与小组长
家族、公私观念与村庄主体性建构
“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
关于中国农村区域类型的想象
村庄形态与村庄社会结构散论
南方农村与北方农村差异简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