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佛教史
第一章 两晋时期
第一节 敦煌菩萨——竺法护
第二节 帛法祖在陇上
第三节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译经
第四节 敦煌本前凉净明所诵《法句经》
第五节 竺佛念与慧常
第六节 道安的《凉土异经录》
第七节 东晋时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游巡于敦煌的僧人
第八节 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及僧肇的西来
第二章 后秦西秦
第一节 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
第二节 圣坚与西秦译经
第三节 玄高、昙无毗诸僧与西秦禅学
第四节 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
第五节 法显西行与智严、宝云的南下
第三章 北凉时期
第一节 北凉译经
一 昙无谶的译经
二 浮陀跋摩与道泰等人的译经
三 沮渠京声的译经
四 北凉译经的意义
第二节 北凉石窟
一 张掖地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千佛洞、马蹄寺南北二窟、观音洞等
二 武威地区天梯山第1、第10等窟
三 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万佛洞等石窟
四 玉门昌马石窟群
五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
第三节 北凉石塔
一 石塔简述
二 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
三 早期佛教石塔风格
四 石塔雕刻所反映的佛教思想
五 石塔的用途
第四节 北凉佛教的影响
一 北凉佛教对北魏的影响
二 北凉佛教对高昌等地的影响
三 北凉佛教对南朝的影响
第四章 北朝时期
第一节 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
第二节 奚康生与南、北石窟寺
第三节 元太荣与敦煌莫高窟
一 元太荣的西来与莫高窟的“中原风格”的形成
二 元荣在敦煌的写经
三 元荣造经及其有关问题
第四节 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
第五节 李充信开凿及庾信作铭的麦积山七佛阁
第六节 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
第七节 李贤与莫高窟第290窟及其相关问题
第八节 于义与莫高窟北周石窟
第九节 敦煌北朝晚期的写经活动
第十节 敦煌高僧法颖与南朝律学
第十一节 活动于南朝的陇右河西僧人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寺院石窟的分布状况
一 寺院与石窟的数量
二 地方志中所见隋及唐前期河西寺院资料
三 国家寺塔的分布状况
第二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达摩笈多、玄奘等高僧在河西的佛教活动
二 河西本地僧人及其佛教活动
三 外出游历弘法的河西僧人
四 隋及唐前期河西籍僧人与华严宗
第三节 民众佛教生活
一 民众写经活动
二 民众修窟活动
三 民众佛教信仰的民间信仰化——以刘萨诃信仰为例
第四节 高昌王国的民寺寺主
附录 杜斗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跋
第六章 吐蕃时期
第一节 吐蕃占领河西之前的河西与吐蕃
一 吐蕃占领之前的河西佛教
二 占领河西前的吐蕃佛教
三 吐蕃对河西的占领
第二节 吐蕃占领时期的河西佛教
一 吐蕃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界的合作
二 昙旷——从唯识宗的禅宗倾向看河西佛教与吐蕃佛教趋同的
一 次契机
三 摩诃衍——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大决战
四 法成——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的融合
五 吐蕃占领河西时期的其他佛教人物
六 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第三节 吐蕃时期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促进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 促进了吐蕃佛教的发展
三 继续保持了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
四 相对保持了河西社会的稳定
第七章 归义军时期
第一节 概要
第二节 归义军前期的河西佛教
一 法成及其弟子的讲经活动
二 张议潮对教团的整顿改革
三 从吴洪辩到唐悟真
第三节 归义军中后期河西佛教的发展
一 张承奉时期的佛教状况
二 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佛教状况
三 归义军中后期的开窟活动
四 归义军中后期佛教的特点
第四节 归义军时期佛教的世俗化
一 佛教教学的终结和佛教的社会功能化
二 从佛教经典的流行看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三 教团地位的低落和寺院经济的发展
四 佛教宗教活动的习俗化与僧尼大众的俗人化和职业化
五 佛教宗派的调和化与民众信仰的兴起
第八章 回鹘时期
第一节 回鹘佛教与回鹘政权
一 甘州回鹘与佛教
二 沙州回鹘与佛教
三 高昌回鹘王国与佛教
第二节 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一 从佛教功德思想的流行看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二 僧人参与世俗政治、经济生活
三 回鹘佛教寺院经济中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节 回鹘佛教对其他政权的影响
一 回鹘佛教对曹氏归义军的影响
二 回鹘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三 回鹘佛教对辽朝的影响
四 回鹘佛教对金朝的影响
五 回鹘佛教对蒙元的影响
附录 杜斗城:《从考古文物的发现看陇山左右的金代佛教》
第九章 西夏时期
第一节 西夏佛教的传播背景
一 原有的佛教基础
二 周边民族的影响
三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四 西夏民众的精神寄托
第二节 李德明一李乾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佛教的奠基
二 西夏佛教的成熟
第三节 李仁孝一李德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后期佛教的繁荣
二 西夏晚期佛教的衰落
第四节 西夏佛教和皇权的结合及其世俗化
一 西夏佛教与皇权的结合
二 西夏佛教的世俗化
第五节 西夏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有利于维护西夏王朝的统治
二 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三 促进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事交流
四 西夏佛教促进了我国佛教的发展
附录 杜斗城:《西夏的转轮王塔——宁夏拜寺口西塔之建造背景》
第十章 蒙元时期
第一节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 汉至西夏时期河西佛教概述
二 蒙元河西佛教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蒙古人的早期信仰
一 蒙古民族与萨满教
二 蒙古诸王与藏传佛教各派
第三节 阔端与萨班的“凉州会谈”
一 “凉州会谈”前的阔端与萨班
二 “凉州会谈”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萨班在凉州的活动
第四节 忽必烈与八思巴对河西佛教发展的影响
一 八思巴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
二 八思巴在河西的活动
三 元朝的帝师制度及其对河西佛教的影响
第五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在河西活动过的僧人
二 寺院经济与僧人
第六节 河西各地石窟和寺院的修建与分布
一 石窟的修建和分布
二 寺院的修建和分布
三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的功利化和民族性
附录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第十一章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明清统治者与河西佛教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概况
一 凉州
二 甘州
三 肃州
第三节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
二 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敦煌菩萨——竺法护
第二节 帛法祖在陇上
第三节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译经
第四节 敦煌本前凉净明所诵《法句经》
第五节 竺佛念与慧常
第六节 道安的《凉土异经录》
第七节 东晋时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游巡于敦煌的僧人
第八节 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及僧肇的西来
第二章 后秦西秦
第一节 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
第二节 圣坚与西秦译经
第三节 玄高、昙无毗诸僧与西秦禅学
第四节 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
第五节 法显西行与智严、宝云的南下
第三章 北凉时期
第一节 北凉译经
一 昙无谶的译经
二 浮陀跋摩与道泰等人的译经
三 沮渠京声的译经
四 北凉译经的意义
第二节 北凉石窟
一 张掖地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千佛洞、马蹄寺南北二窟、观音洞等
二 武威地区天梯山第1、第10等窟
三 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万佛洞等石窟
四 玉门昌马石窟群
五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
第三节 北凉石塔
一 石塔简述
二 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
三 早期佛教石塔风格
四 石塔雕刻所反映的佛教思想
五 石塔的用途
第四节 北凉佛教的影响
一 北凉佛教对北魏的影响
二 北凉佛教对高昌等地的影响
三 北凉佛教对南朝的影响
第四章 北朝时期
第一节 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
第二节 奚康生与南、北石窟寺
第三节 元太荣与敦煌莫高窟
一 元太荣的西来与莫高窟的“中原风格”的形成
二 元荣在敦煌的写经
三 元荣造经及其有关问题
第四节 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
第五节 李充信开凿及庾信作铭的麦积山七佛阁
第六节 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
第七节 李贤与莫高窟第290窟及其相关问题
第八节 于义与莫高窟北周石窟
第九节 敦煌北朝晚期的写经活动
第十节 敦煌高僧法颖与南朝律学
第十一节 活动于南朝的陇右河西僧人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寺院石窟的分布状况
一 寺院与石窟的数量
二 地方志中所见隋及唐前期河西寺院资料
三 国家寺塔的分布状况
第二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达摩笈多、玄奘等高僧在河西的佛教活动
二 河西本地僧人及其佛教活动
三 外出游历弘法的河西僧人
四 隋及唐前期河西籍僧人与华严宗
第三节 民众佛教生活
一 民众写经活动
二 民众修窟活动
三 民众佛教信仰的民间信仰化——以刘萨诃信仰为例
第四节 高昌王国的民寺寺主
附录 杜斗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跋
第六章 吐蕃时期
第一节 吐蕃占领河西之前的河西与吐蕃
一 吐蕃占领之前的河西佛教
二 占领河西前的吐蕃佛教
三 吐蕃对河西的占领
第二节 吐蕃占领时期的河西佛教
一 吐蕃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界的合作
二 昙旷——从唯识宗的禅宗倾向看河西佛教与吐蕃佛教趋同的
一 次契机
三 摩诃衍——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大决战
四 法成——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的融合
五 吐蕃占领河西时期的其他佛教人物
六 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第三节 吐蕃时期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促进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 促进了吐蕃佛教的发展
三 继续保持了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
四 相对保持了河西社会的稳定
第七章 归义军时期
第一节 概要
第二节 归义军前期的河西佛教
一 法成及其弟子的讲经活动
二 张议潮对教团的整顿改革
三 从吴洪辩到唐悟真
第三节 归义军中后期河西佛教的发展
一 张承奉时期的佛教状况
二 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佛教状况
三 归义军中后期的开窟活动
四 归义军中后期佛教的特点
第四节 归义军时期佛教的世俗化
一 佛教教学的终结和佛教的社会功能化
二 从佛教经典的流行看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三 教团地位的低落和寺院经济的发展
四 佛教宗教活动的习俗化与僧尼大众的俗人化和职业化
五 佛教宗派的调和化与民众信仰的兴起
第八章 回鹘时期
第一节 回鹘佛教与回鹘政权
一 甘州回鹘与佛教
二 沙州回鹘与佛教
三 高昌回鹘王国与佛教
第二节 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一 从佛教功德思想的流行看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二 僧人参与世俗政治、经济生活
三 回鹘佛教寺院经济中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节 回鹘佛教对其他政权的影响
一 回鹘佛教对曹氏归义军的影响
二 回鹘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三 回鹘佛教对辽朝的影响
四 回鹘佛教对金朝的影响
五 回鹘佛教对蒙元的影响
附录 杜斗城:《从考古文物的发现看陇山左右的金代佛教》
第九章 西夏时期
第一节 西夏佛教的传播背景
一 原有的佛教基础
二 周边民族的影响
三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四 西夏民众的精神寄托
第二节 李德明一李乾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佛教的奠基
二 西夏佛教的成熟
第三节 李仁孝一李德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后期佛教的繁荣
二 西夏晚期佛教的衰落
第四节 西夏佛教和皇权的结合及其世俗化
一 西夏佛教与皇权的结合
二 西夏佛教的世俗化
第五节 西夏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有利于维护西夏王朝的统治
二 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三 促进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事交流
四 西夏佛教促进了我国佛教的发展
附录 杜斗城:《西夏的转轮王塔——宁夏拜寺口西塔之建造背景》
第十章 蒙元时期
第一节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 汉至西夏时期河西佛教概述
二 蒙元河西佛教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蒙古人的早期信仰
一 蒙古民族与萨满教
二 蒙古诸王与藏传佛教各派
第三节 阔端与萨班的“凉州会谈”
一 “凉州会谈”前的阔端与萨班
二 “凉州会谈”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萨班在凉州的活动
第四节 忽必烈与八思巴对河西佛教发展的影响
一 八思巴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
二 八思巴在河西的活动
三 元朝的帝师制度及其对河西佛教的影响
第五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在河西活动过的僧人
二 寺院经济与僧人
第六节 河西各地石窟和寺院的修建与分布
一 石窟的修建和分布
二 寺院的修建和分布
三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的功利化和民族性
附录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第十一章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明清统治者与河西佛教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概况
一 凉州
二 甘州
三 肃州
第三节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
二 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杜斗城,1951年11月生于甘肃灵台,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五台山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宗教研究学院教授等。长期致力于宗教考古及敦煌佛教文献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北凉译经论》、《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正史佛教资料类编》、《考古学通论》(教材)等,并在《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治学以态度严谨、涉猎广博、视野开阔而见长。
《河西佛教史》: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汉武帝设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史称“河西五郡”,其地理范围不出今甘肃中西部地区。今人又称甘肃境内的乌鞘岭以西地区为“河西走廊”,地理范围更小。《河西佛教史》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河西走廊”,有些章节的内容涵盖了今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涉及今宁夏、青海以及新疆东部地区。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