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时评年选
作者:熊培云 编选
出版:花城出版社 2010.1
丛书:花城年选系列
页数:200
定价:26.00 元
ISBN-13:9787536058804
ISBN-10:7536058802
去豆瓣看看 序
农民第六次拯救中国
历史背后的利益
消费券好于政府消费,藏富于民好于消费券
只要统计能做假取消啥GDP都没有用
一个公民的愤怒与一种信仰的沦陷
燃油税又盯上中产阶层?
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收容遣送寿终了,收容教育为何还活着?
不要将什么都称为“山寨”
少数人的权利
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网络语言暴力的根源
制造敌人的艺术
拒绝谎言,哪怕是为了爱国!
禽流感不是对人类文明的报复
我的民富路线
北川政110万购豪华车令人心痛
农村大学生比重为何少了一半
城乡分割的文明后果
新闻开放与社会扁平化
对伪专家广告该依法惩罚了
中国版限薪令
阻止乡村在文化上的消失
拉动经济不能仅靠政府
我支持取消文理分科
“购房落户”疑似倒卖户口
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链条
白血病患儿“幸好遇见总理”暗藏几多无奈
等贪官自毙的路,实在是太长了
援助农民工,工会组织在哪里呢
国际公约困住圆明园兽首追索
农民工的出路不在大城市
从网络社会通往公民社会
上海的效率与孟买的自由
不要把农村当成“泄洪区”
别让农民工家庭成为“城市孤岛”
财政政策应考虑面向个人减税、退税
两会报道不要只飞花絮
代表委员没有理由沉默不语
难道要整顿网络以保住“好干部”林嘉祥?
牢头狱霸的今与昔
请给出个税不调整的充分理由
代表委员会质疑会回应还要有行动
两会越多政治街头越少暴力
牢头狱霸们是些什么人
因为不高兴,一路反到底
不能自主支配的城市土地
如何化解2000亿高校债务?
《中国不高兴》把民族主义当钱卖
对极端言辞的煽惑性应保持警惕
不要再廉价爱国
经济变革政治建构与社会重建
孙东东们为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说说我为什么不高兴
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
集体中国和公民中国的G20
回到村庄重拾希望
政府医疗服务的真谛是什么
别对新医改抱太高的期望
汉字繁体简体,兄弟相煎何急
被统计都是一种幸福
口号没用,民富要紧
看病难报销医保基金睡大觉
美国大学为何敢拒授奥巴马学位
汉字、国家与天下
我是纳税人,可是光荣在哪儿?
以“缓查贪官”换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中国奇迹”八成靠全球技术
被成龙先生侮辱与损害的自由
为什么没有“诽谤政府罪”
5·12周年了,请不要把丧事办成喜事
炫富仇富: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
一些专家的公信力真是我们的心病
北京户口迟早要灰飞烟灭战略上一定要藐视
男女平权退休是宪法权利
开征物业税面临制度性矛盾
国企改革需要二次革命
绿坝别“拦截与过滤”了依法行政
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
“小学生卖淫案”背后有无另一个习水
“文化渗透”无可指责
学术腐败动摇国本
农村养老社保难填城乡鸿沟
工人以开胸验肺揭穿谎言痛何以堪
网瘾电疗中心就像一座“古拉格”
那些中学生为什么不得不去征税
百万精英出国不归该引发怎样的反思
九零后有多堕落?
我若是洛阳农民就不会拿土地换户口
成都醉驾判死刑为公众安全加防火墙
公务员为何不十白房价高
有多少官员现在能自己买得起房子
交通规划存缺陷收拥挤费有何用
看晚清三方角力
《西藏一年》,值得重视的范例
网瘾是一种瘾吗?
历史上加税导致的社会动荡
大炮为什么没打死蚊子
治土地囤积必先治扭曲的政商结构
《读者文摘》破产与数字化生存
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而是煤老板方式
税收不应该打年底双薪的主意
打黑除恶不应为法治留遗憾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依法如何严惩?
建立县级改革试验区的设想
达沃斯年会:有思想就有未来
政府不可“诱民入罪”
邮政专营范围如何确定需三思
末班车上的疯狂
真正的通识教育不能回避公民精神
高考加分应当摆脱行政控制
李鸿章会公示他的财产吗?
祭孔祭的是什么
开放就是影响力
体制弊端不除,“教授治校”只是空想
从2049年看中国
“有身份”与“刑不上大夫”
网络监督为何以“谣言”的方式出现?
今年我感谢诺贝尔文学奖
白毛女应嫁黄世仁和教育者观念落后
行政权力监督无方 钓鱼执法惟利
番禺垃圾发电厂环评要民主公开
海归都水土很服了更让人忧虑
离开草根富不过二代
唐德刚已逝,我们还要逼近历史
熊培云,生于20世纪70年代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www.21pinglun.com)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作有《思想国》(2007)、《重新发现社会》(2009),译著有《中国之觉醒》(法文,香港田园书屋)。
时评写作,的确是琐碎的工程。然而,这不也是卡尔?波普尔所说的“零星的工程”么?为什么不接受做一些细碎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你愿意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就不难发现,从网上海量的细碎留言到遍地开花的专栏文章,时事评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还是居功至伟的。从网民最初对孙志刚案的激情参与到现在近乎日常的“网络弹劾”,在某种意义上说,评论的兴起与日常化也是社会力量获得成长的标志性事件。
接下来说说本书的编选“标准”。几年来,作者的一些评论也经常忝列杂文年选或者评论年选,然而每次收到从出版社寄来的样书时,心里也并不十分高兴。不是因为不感激编选者的劳动,而是因为作者自认为最好的年度文章没有收入其中。作者想,如果编选者能让作者自荐篇目,再从中挑选,效果一定会好一些。毕竟,作者是通读并且了解自己所有文章及其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