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荒漠区生态保育恢复技术与模式
作者:陈亚宁 等著
出版:科学出版社 2010.3
页数:487
定价:128.00 元
ISBN-13:9787030269591
ISBN-10:7030269594
去豆瓣看看 前言
第一章 干旱荒漠区新垦绿洲生产力提升与保育技术
第一节 新垦绿洲土地利用与土壤质量变化
第二节 新垦绿洲适宜作物品种选择
第三节 新垦绿洲快速熟化保育技术与模式
第四节 新垦绿洲节水灌溉技术及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干旱荒漠区新垦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模式
第一节 新垦绿洲生态保护型种植模式
第二节 新垦绿洲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模式
第三节 新垦绿洲盐渍化改良与土地保育技术
第四节 荒漠绿洲水盐调控与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干旱荒漠区庭院生态经济林果建设技术与模式
第一节 庭院生态经济林果栽培原理与特点
第二节 庭院生态经济林果栽培技术
第三节 庭院果树设施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干旱荒漠区退化草地改良技术与模式
第一节 草地资源的分布及其特征
第二节 草地资源生态现状与退化
第三节 荒漠草地类型及形成的环境特点
第四节 草地资源保护对策与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干旱荒漠区优良野生资源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干旱荒漠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类及特点
第二节 优良野生资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生产力评价
第三节 优良野生资源植物的高效栽培技术与模式
第四节 荒漠区适宜种植的主要药用植物及栽培技术
第五节 优良野生资源植物的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干旱荒漠区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技术
第一节 西北干旱区物种多样性分区特点
第二节 典型地区植物多样性分析
第三节 短命植物类型
第四节 物种多样性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干旱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与模式
第一节 林带疏透度数字化测度
第二节 防护林林带的防护距离与面积
第三节 绿洲林网景观结构的度量与评价
第四节 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与模式
第五节 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荒漠植被保育恢复试验与关键技术
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保育恢复
第二节 荒漠植被保育与生态系统恢复原理
第三节 干旱荒漠区生态保育恢复途径与技术
第四节 荒漠植被保育恢复试验与案例分析
第五节 荒漠植被保育与恢复模式
参考文献
陈亚宁,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疆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学会、国际水利联合学会会员;以及《地理学报》等5家核心刊物编委。主要从事干旱区水资源与地表过程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著作十余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两项,新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新疆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07)、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干旱荒漠区生态保育恢复技术与模式》主要探讨干旱荒漠区水土开发与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全书分八章,系统介绍了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并对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针对干旱荒漠区的土地盐渍化、农林复合经营和草场退化等特点,重点提出了干旱荒漠区绿洲水土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模式、新垦土地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与模式、退化草场改良与草地质量提升技术与模式等水土开发与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评价了干旱荒漠区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干旱荒漠区生态保育模式推广的技术途径和政策保障机制。
《干旱荒漠区生态保育恢复技术与模式》可供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参考。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