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
作者:袁媛 著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9
丛书:东华人文学术文库
页数:188
定价:27.00 元
ISBN-13:9787208094550
ISBN-10:7208094551
去豆瓣看看 序
写在前面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角度
二、学术史回顾
三、身体、灵魂和天主: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生理学
四、尝试融合与怀疑排斥:当士大夫遇上盖伦
五、15世纪到19世纪初的西方生理学
第一章 从《全体新论》到《体功学》:精英层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节 早期的“医学传教”
第二节 值得纪念的开拓者:早期编译生理学著作的医学传教士们
第三节 甲年之前的生理学著作
一、《全体新论》:开山之作
二、《,省身指掌》:教科书的范例
三、《身理启蒙》:生理学普及的先锋
四、甲午之前生理学著作的特点
第四节 20世纪的生理学著作
一、《体功学》:走向成熟的过渡
二、来自日本的《生理学》
第五节 我国早期生理学著作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我国早期生理学著作的发展历程
二、实验传统的开辟
三、欧关、日本的著作影响之比较
四、早期生理学著作的影响
第二章 报刊:走向大众
第一节 实践先行,理论滞后:传教士的尝试
一、专业领域的交流:《博医会报》
二、初级生理学知识的普及:《格致汇编》与《格致益闻汇报》
第二节 精英们的努力
一、从西医到中医:《中华医学杂志》、《医学世界》和《中西医学报》
二、从知识分子到大众:《广益丛报》、《中国白话报》和《科学》
三、间接的影响:出版于日本的报刊
第三节 大众身体观念的变革:报刊的力量
第三章 专业建立的基石:生理学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早期的人才培养
第二节 南湘雅,北协和:早期的教会医学校
一、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二、广州夏葛女子医学校
三、济南协和医学院
四、湖南湘雅医学院
五、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六、华西医科大学
七、教科书的烦恼
第三节 从京师同文馆到军医学校
一、京师同文馆:初次讲授
二、京师大学堂医学馆
三、军医学校
第四节 正式教育之发端:天津总督医学校
一、学校的成立:中西合作
二、办学:优势与困境共存
三、学校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从小学到中学:生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第六节 漂洋过海:留学生教育
一、欧美留学生
二、留日学生
第七节 生理学建立的基石:早期我国生理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作用
一、早期我国本土生理学教育的特点
二、早期我国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是中国生理,抑是外国生理
第一节 中医生理
一、近代以前的中医生理学
二、王清任:《医林改错》
第二节 当中医生理遇上西医生理
一、初临威胁:中学为本——早期中医对西方生理学的态度
二、正式碰撞:甲午以后中医对西方生理学的态度
第三节 近代中医教育对生理学的接纳和吸收
一、近代以前的中医教育
二、近代的中医教育概况
三、近代中医学校中的生理学教育
第五章 我国早期生理学名词的翻译及演变
第一节 早期生理学名词的翻译
第二节 生理学名词的统一工作
一、博医会关于生理学名词的讨论
二、医学名词审查会和科学名词审查会对生理学名词的统一
第三节 我国早期生理学名词的演变
结语
一、近代生理学在我国的建立过程
二、日本和英美的影响之比较
三、我国早期生理学名词的翻译和演变
四、后继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袁媛,女,1976年生。199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生物工程专业。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科学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后在东华大学任教至今。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医学史。已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所关注的,是医学的基础学科--生理学早期在我国的传播历史。这一段历史,既包含了当时西方的医学传教士们在行医之余进行基础学科传播的努力,也反映了近代中西医在学理上的争论与冲突。全书从早期在我国传播生理学的著作、报刊、学校和名词入手,分析了西方生理学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以及中医和大众对生理学的接受过程,对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和相关的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