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的作用及适用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体注浆及注浆效果检验研究现状
1.3.2 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3 抗滑支挡结构物发展现状
1.3.4 抗滑桩支挡结构物研究现状
1.3.5 微型桩研究现状
1.4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K108滑坡工程特征
2.1 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断层
2.1.4 水文地质特征
2.2 滑坡变形过程
2.3 滑动带的确定
2.4 滑床形状的确定
2.5 滑坡推力计算
2.6 K108滑坡主要整治工程
2.6.1 截排水隧洞作用
2.6.2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
2.7 小结
第3章 类软土形成过程及工程特性
3.1 类软土形成过程分析
3.1.1 类软土成因概况
3.1.2 类软土风化成因分析
3.2 类软土物质组成
3.2.1 类软土的粒度成分
3.2.2 类软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3.3 类软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3.3.1 土中颗粒种类及其特征
3.3.2 类软土的微观结构
3.3.3 微观结构对工程性质的影响
3.4 类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4.1 类软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
3.4.2 类软土的膨胀性
3.4.3 类软土的触变性
3.4.4 类软土的流变性
3.5 小结
第4章 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计算原理
4.1.1 土体的本构模型
4.1.2 破坏标准的定义
4.1.3 弹塑性有限元计算要点
4.1.4 开挖荷载的数值处理
4.2 K108类软土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4.2.1 K108类软土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模拟
4.2.2 考虑开挖效应的K108类软土边坡模拟
4.3 小结
第5章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的计算与设计方法
5.1 微型桩有限元力学模型
5.1.1 桩的离散化
5.1.2 单元分析
5.1.3 算例
5.1.4 微型桩桩排问力的分配
5.1.5 微型桩的设计
5.2 基于土拱效应的微型桩的最大桩间距探讨
5.2.1 计算模型
5.2.2 算例
5.3 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
5.3.1 基本算例与土拱效应机理
5.3.2 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5.3.3 群桩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5.3.4 接触面性状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5.3.5 土体蠕变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5.4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的等效抗滑挡墙计算与设计方法
5.4.1 抗滑挡墙的内力计算
5.4.2 抗滑挡墙强度验算
5.4.3 抗滑挡墙稳定性验算
5.4.4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的设计方法
5.5 小结
第6章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加固边坡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6.1 离心模型试验简介
6.1.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起源与发展
6.1.2 离心力场的特性
6.2 试验准备
6.2.1 相似比
6.2.2 离心模型材料选择
6.2.3 滑坡模型尺寸
6.2.4 滑坡模型位移测量
6.2.5 注浆微型桩受力测量
6.2.6 试验场地和设备技术指标
6.2.7 试验方案
6.2.8 离心机运行方案
6.3 试验现象分析
6.3.1 第一组模型试验现象分析
6.3.2 第二组模型试验现象分析
6.3.3 第三组模型试验现象分析
6.4 注浆微型桩侧土压力变化分析
6.4.1 土压力时程曲线
6.4.2 土压力随深度变化曲线
6.5 注浆微型桩桩身弯矩变化分析
6.5.1 注浆微型桩弯矩时程变化曲线
6.5.2 注浆微型桩弯矩沿深度变化曲线
6.6 滑坡的位移发展规律分析
6.6.1 含水率为23.7 %的坡体位移变化
6.6.2 含水率为27.6 %的坡体位移变化
6.7 小结
第7章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施工工艺
7.1 钢花管压力注浆微型桩设计参数
7.2 钢花管注浆施工工艺
7.2.1 注浆参数
7.2.2 钢花管注浆工艺流程
7.2.3 钢花管加工
7.2.4 钻机钻孔
7.2.5 钢花管人孔
7.2.6 注浆
7.2.7 注浆特点
7.3 小结
第8章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的加固效果检验
8.1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的注浆效果检验
8.1.1 现场开挖验证
8.1.2 取样室内试验分析
8.1.3 动力触探试验对比分析
8.1.4 注水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8.1.5 P波、S波波速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8.1.6 旁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8.2 滑坡测斜孔位移监测
8.3 小结
第9章 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加固边坡其他实例介绍
9.1 达渝路K1434-700右侧边坡处治
9.2 成雅路K24滑坡病害抢险
9.3 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