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文赏读8》文章贵在有特点,有个性,有独创性。每一个读者都想从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得到熏陶,得到启发,汲取精神营养。但是,哪怕是经典名文摆在面前,哪怕是反复钻研,大多数读者都往往不得要领。一篇文章、一首诗究竟好在哪里,要真读懂、读透、有体会,是很困难的,至于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更难了。
中学语文课上,讲到文章的写作特点,常常令人大失所望。教参上讲的,黑板上抄的,每每是一些陈词滥调。什么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啊,表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啊,抓住中心、详略得当啊,等等,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所讲文章的特点,而是文章的起码及格线。而关键的文章的个性是什么,却说不出来。
套话、空话、废话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顽症。
问题出在两方面:
一,观念;
第二,方法。
许多教学参考书与教学研究文章都片面地以为文章的好处就是反映了客观生活,而忘记了反映客观如果离开了作家的主观个性,文章就没有生命。光是着眼于文章与客观社会生活统一性,就不可能领略作家的人格、个性的光彩。而要体悟到个性的动人力量,就不能停留在客观对象与文章的统一性上。
深入地研究,切实地捕捉作品的独特魅力,应该从作品(形象)和客观生活的矛盾开始,从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差异开始。客观对象是一样的,乃至相同的,如果不同的作家,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一样的,那文章就没有任何生命可言了。文章的精彩就在于,在同样的对象面前,每一个作家都能找到自己潜在的共鸣点,把自己的个性与独特的心灵和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做出不可重复的创造。
不但要找到生活的特点,而且要找到自我的特点。
高尔基说过,对于作家来说,关键的就是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别人的、流行的大现成了,几乎不动脑筋就可以写出一大套。而要找到自己就要摆脱陈词滥调。
要找到自己的个性,就要有抵抗陈词滥调的魅力。
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不简单。不要讲写作,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一道难关就是作家的个性并不是摆在表面上的,而是潜藏在文章的深处的。文章总是要一篇一篇地读,这就免不了孤立的倾向,而个性是独特的,没有对照物是不行的,要从孤立的文章中,把它找出来,是很困难的。
孤立地钻研,免不了在文章的表面滑行。
有比较才能鉴别。个性、特点,在相互比较中,才能突出地表现出来。孤立地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能看到他表面的排比句,用诗的语言去美化环境和自我。把它和同样写月的文章放在一起,比如张秀亚的《杏黄月》、郭枫的《九月的眸光》,就不难从中看出反差来了。
有了反差就不难体会个性的精彩了。原来,在朱自清式的诗意以外,还有那么广阔的天地,心灵的选择是那么多元,思想的空间是那么广袤,个性的色彩是那么丰富。阅读本身就是对读者的心胸、情感、想像的开拓。这种开拓是无声的,叫做潜移默化。经过一段时间,你的心胸开阔了,你的眼界高了,你的手就低了。这就意味着,你进步了。
等到写作的时候,原来一直以为是精彩的词句,你觉得不行,你感到痛苦了。这说明,你在突破自己已有的水平,你的笔在探索更加自由的天地。
任何比较都不外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由于可比性是现成的,因而比较适合青少年的智发发展水平。在同样的题材中,作者写出了不同的文章,就不难给读者一种启发和冲击。
这一套诗文赏读选本的编选原则就是从同中求异,从季节到植物,从日月星辰到山水花鸟,从童年趣事到父母之爱,可比性是现成的。只要读者稍微细心一点,肯定是会个性的反差中,得到为人和为文的深刻启发的。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