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研究背景及框架
0.1 徽州传统聚落的概况
0.2 徽州传统聚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0.3 本书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 宏村物质空间调研报告
1.1 宏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1.2 宏村物质空间的生长更替
1.2.1 村落的定居阶段(1131—1276年)
1.2.2 村落的发展阶段(1276—1607年)
1.2.3 村落的鼎盛阶段(1607—1855年)
1.2.4 村落的衰落阶段(1855—1976年)
1.2.5 村落的再发展阶段(1976年—今)
1.3 宏村物质空间的构成形态
1.3.1 村落空间构成
1.3.2 建筑空间形态
1.3.3 街巷空间形态
1.3.4 水系空间形态
1.3.5 节点空间形态
1.3.6 整体空间形态
1.4 宏村物质空间研究相关书刊文献说明
1.4.1 相关研究
1.4.2 历史资料
2 空间生长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
2.1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2.1.1 经济因素
2.1.2 地理环境因素
2.1.3 政治因素
2.1.4 思想文化因素
2.1.5 建筑技术的发展
2.1.6 小结
2.2 村落整体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2.2.1 村落的选址
2.2.2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完善
2.2.3 小结
2.3 村落内部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2.3.1 村落整体空间肌理
2.3.2 街巷空间形态
2.3.3 活动中心与场所
2.3.4 小结
2.4 组团邻里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2.4.1 建筑群体
2.4.2 节点空间
2.4.3 小结
2.5 住宅单体空间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2.5.1 住宅整体
2.5.2 主体建筑
2.5.3 附属部分
2.5.4 宅院装饰
2.5.5 小结
本章结论
3空间生长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
3.1 从基本构成元素到建筑单元
3.1.1 基本构成元素——三合院
3.1.2 建筑单元的构成模式
3.1.3 建筑单元界面的“原型”和“变体
3.2 从建筑单元到住宅单体空间
3.2.1 住宅单体平面的构成模式
3.2.2 住宅单体界面的构成模式
3.2.3 “数”的扩展形式背后的技术原因
3.3 从建筑单元到组团邻里空间
3.3.1 上水圳
3.3.2 茶行弄
3.3.3 月沼
3.3.4 前街
3.3.5 南湖
3.3.6 后街
3.3.7 东边街
3.3.8 湖螳头
3.3.9 吴氏祠堂
3.3.10 东边田
3.3.1l 小结
3.4 从建筑单元到村落内部空间
3.4.1 村落内部空间特点
3.4.2 村落内部空间界面特点
3.5 从建筑单元到村落整体空间
本章结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世系表)
附录二(历史资料)
附录三(附图)
附录四(图表目录)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