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资料(上)
二十世纪初
吃人与礼教(吴虞)
二十年代
《阿Q正传》(仲密(周作人))
读《呐喊》(雁冰(茅盾))
读《呐喊》(Y生)
《呐喊》的评论(成仿吾)
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节录)(胡适)
鲁迅先生(张定璜)
我所见于《示众》者(孙福熙)
致志摩(陈源)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序(台静农)
论《孤独者》(向培良)
《呐喊》(西谛(郑振铎))
第三样世界的创造——我们所应当欢迎的鲁迅(一声)
死去了的阿Q时代(钱杏邨)
革命与知识阶级(画室(冯雪峰))
阿Q时代没有死(青见)
鲁迅(林语堂)
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梁实秋)
三十年代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何凝(瞿秋白))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苏雪林)
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李长之)
叶公超教授对鲁迅的谩骂(李何林)
关于鲁迅(知堂(周作人))
谈《药》(孙伏园)
鲁迅与写实主义(刘大杰)
把鲁迅先生的战迹献给日本人民(宋庆龄)
精神的食粮(茅盾)
鲁迅的伟大(郁达夫)
鲁迅先生的精神(景宋)
鲁迅的杂文(徐懋庸)
鲁迅的性格(曹聚仁)
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胡风)
论鲁迅(毛泽东)
我对于鲁迅之认识(陈独秀)
鲁迅先生全集序(蔡元培)
鲁迅的杂文(唐弢)
鲁迅与尼采(何典(王元化))
鲁迅先生整理中国古文学之成绩(孔嘉)
四十年代
新民主主义论(节录)(毛泽东)
鲁迅的创作方法(巴人)
鲁迅与诗歌(锡金)
鲁迅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何干之)
鲁迅先生思想的“转变”与概观(雪苇)
谈阿Q(立波)
论《阿Q正传》(张天翼)
论鲁迅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平心)
辛亥的女儿(须旅)——一九二五年的《离婚》
鲁迅先生早期对于哲学的贡献(艾思奇)
鲁迅的美术活动(胡蛮)
论阿Q(艾芜)
鲁迅思想的锐变(洪亮)
鲁迅的艺术方法(吕荧)
精神界之战士(周扬)——论鲁迅初期的思想和文学观为纪念他诞生六十周年而作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胡风)
我要说的话(节录)(周恩来)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茅盾)
两种不同的道路(何其芳)——略谈鲁迅和周作人的思想发展上的分歧点
论《阿Q正传》(欧阳凡海)
关于《阿Q正传》(荃麟)
鲁迅的再评价(梅子)
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许广平)
鲁迅与民族性研究(许寿裳)
鲁迅与王国维(郭沫若)
鲁迅的杂文(李广田)
漫话阿Q(许钦文)
阿Q论拾遗(端木蕻良)
鲁迅的杂文观(田仲济)
鲁迅先生的杂感(朱自清)
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胡绳)
鲁迅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特色(冯雪峰)
《阿Q正传》是怎样的作品(陈涌)——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讲话之
鲁迅研究资料(下)
五十年代
鲁迅五四时代所受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李何林)
谈《故乡》(许杰)
鲁迅和果戈理(冯雪峰)
鲁迅杂文的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刘泮溪孙昌熙韩长经)
卓越的讽刺文学——《故事新编》(李桑牧)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陈涌)——《呐喊》与《彷徨》研究之
论《野草》(冯雪峰)
文学史家的鲁迅(李长之)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唐搜)
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王瑶)
论阿Q(何其芳)
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茅盾)——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巴人)
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任继愈)
鲁迅与拜伦(陈呜树)
关于学习和研究鲁迅的二三问题(王西彦)
六十年代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钱谷融)
《鲁迅诗稿》序(郭沫若)
鲁迅杂文独创的艺术(朱彤)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刘绶松)
七十年代
鲁迅与自然科学(周建人)
《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译》译后记(王士菁)
《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严家炎)
《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前言》(林非)
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林志浩)——鲁迅小说的分析和研究之
鲁迅的世界地位与国际威望(戈宝权)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李泽厚)
鲁迅在文艺理论上的贡献(唐弢)
学习鲁迅沿着鲁迅的战斗方向继续前进(周扬)
论性格真实(刘再复)——《鲁迅美学思想论稿》片断
试谈鲁迅评尼采(陆耀东)
编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