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1963年生,河南省洛阳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师从Elizabeth C.Traugott和Paul Kiparsky学习历史语言学。在1995-1999年期间参加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汉语历史形态句法学”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兴趣为汉语语法、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文学与语言之关系。已有多本专著和数十篇论文发表。 李讷,1941年生,山东人。美国加州伯克莱分校博士。现为加州圣芭芭拉分校语言学教授,兼任该校研究生院院长,2001年美国暑期语言学院校长。于1997-1998年期间担任荷兰皇家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等,已在Language,Language Sciences,《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他编著的Mandarin chinese,Subject and Topic,Word Order and Word Order Change,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等专著,在国际和国内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姊妹篇。它集中反映了作者最近五年来在语法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讨论的现象有处置式、被动式、工具式、疑问标记、感叹标记、量词、概念化与语法发展之关系、基本语序对一种语言的影响等。本书的研究课题与前一本书形成互补,大都是前一本书没有谈及或者没有充分展开论述的,因此两本书可以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一个汉语语法化历史的全貌。本书在思想方法和研究视野上都较前书有所进步,着重探讨一个词语所出现的句法环境和使用频率对其语法化的影响,分析一个词语原来的用法对其语法标记的影响,探讨汉语的概念化特点对汉语语法特征的影响。本书更重视从跨语言的角度来探讨汉语语法化的特点以及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在寻找汉语发展的个性的同时,发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发展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