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经典童书:铁路边的孩子们
伊迪丝·内斯比特(1858一1924),著名英国女作家。3岁时,父亲去世。她17岁的时候,第一首诗发表在杂志上。伊迪丝一生经济拮据。她的丈夫做生意破产,又长期生病,她便一直靠卖文为生。1915年,由于她在文学上的成就,英国政府发给她养老金。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说写现实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代表作是《铁路边的孩子们》以及“寻宝的孩子们”三部曲(《寻宝六人组合》、《闯祸的快乐少年》以及《想做好孩子》),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童话、神奇故事,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魔堡》、《凤凰和飞毯》以及《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像丰富,却理趣结合,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她获得了国际声誉,它们大都已经成了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说写现实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代表作是《铁路边的孩子们》以及“寻宝的孩子们”三部曲(《寻宝六人组合》、《闯祸的快乐少年》以及《想做好孩子》),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童话、神奇故事,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魔堡》、《凤凰和飞毯》以及《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像丰富,却理趣结合,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她获得了国际声誉,它们大都已经成了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伊迪丝写的儿童小说中,《铁路边的孩子们》是极为重要的一本。
本书写一家人遭到变故,搬到乡下铁路附近居住,父亲一直不回家,妈妈不让孩子们问起他。为了生活,她忙于卖文,在这种困难时刻,几个失学的孩子很体贴母亲。爸爸不回家的秘密到最后终于打听出来了…… 作家在这本小说里刻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也刻画了三个懂事的孩子,一家人在困难时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从那位母亲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生大部分时间陷于困苦的作者本人的影子。
这部小说是这位儿童文学女作家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出版至今年年再版,为一代代英国儿童所喜爱。根据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也同样广受欢迎,在我国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播放过,中文片名叫做《铁路少年》。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
查看完整
本书写一家人遭到变故,搬到乡下铁路附近居住,父亲一直不回家,妈妈不让孩子们问起他。为了生活,她忙于卖文,在这种困难时刻,几个失学的孩子很体贴母亲。爸爸不回家的秘密到最后终于打听出来了…… 作家在这本小说里刻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也刻画了三个懂事的孩子,一家人在困难时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从那位母亲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生大部分时间陷于困苦的作者本人的影子。
这部小说是这位儿童文学女作家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出版至今年年再版,为一代代英国儿童所喜爱。根据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也同样广受欢迎,在我国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播放过,中文片名叫做《铁路少年》。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
查看完整
1 故事的开头
2 彼得的煤矿
3 老先生
4 免费坐火车头
5 犯人
6 抢救火车
7 对勇敢行为的奖赏
8 临时消防队员
9 珀克斯的自尊心
10 可怕的秘密
11 穿红色运动衣的“猎狗”
12 伯比把什么带回家
13 “猎狗”的爷爷
14 收场
附录
关于作者
关于这本书
请把爱带给爸爸(阅读指导) 刘雅萍
^ 收 起
2 彼得的煤矿
3 老先生
4 免费坐火车头
5 犯人
6 抢救火车
7 对勇敢行为的奖赏
8 临时消防队员
9 珀克斯的自尊心
10 可怕的秘密
11 穿红色运动衣的“猎狗”
12 伯比把什么带回家
13 “猎狗”的爷爷
14 收场
附录
关于作者
关于这本书
请把爱带给爸爸(阅读指导) 刘雅萍
^ 收 起
伊迪丝·内斯比特(1858一1924),著名英国女作家。3岁时,父亲去世。她17岁的时候,第一首诗发表在杂志上。伊迪丝一生经济拮据。她的丈夫做生意破产,又长期生病,她便一直靠卖文为生。1915年,由于她在文学上的成就,英国政府发给她养老金。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说写现实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代表作是《铁路边的孩子们》以及“寻宝的孩子们”三部曲(《寻宝六人组合》、《闯祸的快乐少年》以及《想做好孩子》),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童话、神奇故事,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魔堡》、《凤凰和飞毯》以及《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像丰富,却理趣结合,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她获得了国际声誉,它们大都已经成了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说写现实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代表作是《铁路边的孩子们》以及“寻宝的孩子们”三部曲(《寻宝六人组合》、《闯祸的快乐少年》以及《想做好孩子》),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童话、神奇故事,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魔堡》、《凤凰和飞毯》以及《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像丰富,却理趣结合,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
伊迪丝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她获得了国际声誉,它们大都已经成了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伊迪丝写的儿童小说中,《铁路边的孩子们》是极为重要的一本。
本书写一家人遭到变故,搬到乡下铁路附近居住,父亲一直不回家,妈妈不让孩子们问起他。为了生活,她忙于卖文,在这种困难时刻,几个失学的孩子很体贴母亲。爸爸不回家的秘密到最后终于打听出来了…… 作家在这本小说里刻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也刻画了三个懂事的孩子,一家人在困难时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从那位母亲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生大部分时间陷于困苦的作者本人的影子。
这部小说是这位儿童文学女作家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出版至今年年再版,为一代代英国儿童所喜爱。根据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也同样广受欢迎,在我国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播放过,中文片名叫做《铁路少年》。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现在更喜欢这一说法,因为它更广阔,也更能切合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
换一种说法: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
这套“双桅船经典童书”,选择的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它们无疑是精神的大餐。这些书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的书。这些书,是书中之书。我曾称这样的书为王书。
我们现在先来说一说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都到底有哪些基本面—— 道义感。
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苍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儿童文学更要有道义感。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这些道义的旗帜性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情调。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情调应该属于审美范畴。
我的看法是一贯的,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然而,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我横竖想不通: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对美居然回避与诋毁.出于何种心态?难道文学在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方面,真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义务与责任吗?
成人文学那里,我们就别去管它了,由它去吧。儿重文学这一块,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不打这个底子不行。没有这个底子,人性是会很糟的。
美育的空缺,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后患无穷。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并举的思想,其中就有美育。但美育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被否定掉了。后来仅仅是作为中小学的方针而不是作为全国的教育方针被肯定下来。再后来,对美育的理解日趋狭窄,到了最后.仅仅将它与美术、音乐等同了起来。在蔡元培看来,五育为一个优质人性培养的完美系统,德育、智育、体育为下半截,世界观、美育为上半截。然而,这上半截被腰斩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
情感教育。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而这个文章,在现代形态的文学崛起之后,却不再做了。古典形态的文学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就正是在于它的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激情、热情、同情……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 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我们如此断言过:文学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
若从上面所说到的这三个基本面来考量,这些选在“双桅船经典童书” 中的作品是最理想的范本。它们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是人的平衡,人类的平衡。
此书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曾经被搬上银幕,中文片名叫做《铁路少年》。它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三个孩子因为父亲蒙冤被捕,随母亲从城市搬到乡下。他们很理解母亲的痛苦心情和养活他们的艰辛,尽力安慰她和帮助她,同时他们又关心和照顾周围的穷人。因为住在铁路边,有一次孩子们还勇敢机智地使火车避免车祸,受到表扬。这几个普通孩子在遇上困难时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友爱,互助精神是很动人的,喜欢描写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的小朋友们,不妨都来读读这本书吧。
^ 收 起
本书写一家人遭到变故,搬到乡下铁路附近居住,父亲一直不回家,妈妈不让孩子们问起他。为了生活,她忙于卖文,在这种困难时刻,几个失学的孩子很体贴母亲。爸爸不回家的秘密到最后终于打听出来了…… 作家在这本小说里刻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也刻画了三个懂事的孩子,一家人在困难时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从那位母亲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生大部分时间陷于困苦的作者本人的影子。
这部小说是这位儿童文学女作家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出版至今年年再版,为一代代英国儿童所喜爱。根据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也同样广受欢迎,在我国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播放过,中文片名叫做《铁路少年》。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现在更喜欢这一说法,因为它更广阔,也更能切合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
换一种说法: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
这套“双桅船经典童书”,选择的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它们无疑是精神的大餐。这些书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的书。这些书,是书中之书。我曾称这样的书为王书。
我们现在先来说一说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都到底有哪些基本面—— 道义感。
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苍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儿童文学更要有道义感。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这些道义的旗帜性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情调。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情调应该属于审美范畴。
我的看法是一贯的,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然而,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我横竖想不通: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对美居然回避与诋毁.出于何种心态?难道文学在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方面,真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义务与责任吗?
成人文学那里,我们就别去管它了,由它去吧。儿重文学这一块,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不打这个底子不行。没有这个底子,人性是会很糟的。
美育的空缺,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后患无穷。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并举的思想,其中就有美育。但美育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被否定掉了。后来仅仅是作为中小学的方针而不是作为全国的教育方针被肯定下来。再后来,对美育的理解日趋狭窄,到了最后.仅仅将它与美术、音乐等同了起来。在蔡元培看来,五育为一个优质人性培养的完美系统,德育、智育、体育为下半截,世界观、美育为上半截。然而,这上半截被腰斩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
情感教育。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而这个文章,在现代形态的文学崛起之后,却不再做了。古典形态的文学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就正是在于它的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激情、热情、同情……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 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我们如此断言过:文学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
若从上面所说到的这三个基本面来考量,这些选在“双桅船经典童书” 中的作品是最理想的范本。它们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是人的平衡,人类的平衡。
此书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曾经被搬上银幕,中文片名叫做《铁路少年》。它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三个孩子因为父亲蒙冤被捕,随母亲从城市搬到乡下。他们很理解母亲的痛苦心情和养活他们的艰辛,尽力安慰她和帮助她,同时他们又关心和照顾周围的穷人。因为住在铁路边,有一次孩子们还勇敢机智地使火车避免车祸,受到表扬。这几个普通孩子在遇上困难时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友爱,互助精神是很动人的,喜欢描写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的小朋友们,不妨都来读读这本书吧。
^ 收 起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