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套装上下册)(附校勘记)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年),享寿八十六岁。少年即笃志坟典,廿五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790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1793年至179 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
查看完整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年),享寿八十六岁。少年即笃志坟典,廿五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790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1793年至179 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
查看完整
《十三经注疏》(套装上下册)(附校勘记)是对十三经的校勘,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
重宋本士三经注疏后记
重校宋本十三经注疏跋
周易正义
周易音义
尚书正义
虞书
商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毛诗正义
国风
周南
邵南
邺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小雅
鹿呜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筛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
臣工之什
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
周礼注疏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彀梁传注疏
论语注疏
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孟子注疏
^ 收 起
重宋本士三经注疏后记
重校宋本十三经注疏跋
周易正义
周易音义
尚书正义
虞书
商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毛诗正义
国风
周南
邵南
邺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小雅
鹿呜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筛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
臣工之什
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
周礼注疏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彀梁传注疏
论语注疏
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孟子注疏
^ 收 起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年),享寿八十六岁。少年即笃志坟典,廿五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790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1793年至179 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此后,又曾先后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六年,迁云贵总督,旋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在道光十八年(1838)致仕,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 去世,谥“文达”。
他毕生仕宦特达,但撰述编纂工作未尝稍辍。他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著书180余种,编著有《皇清经解》《 经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时,阮元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早岁编集金石书画目录,为《石渠随笔》、《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任浙江学政时邀臧庸兄弟、何元锡、陈鳣等学者编《经籍纂诂》一百一十六卷,于嘉庆五年(1800)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浙江诗人作品为《两浙輶轩录》四十卷。又翌年立诂经精舍,刊《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丧父守制期间,刊《十三经校勘记》,又蒐罗《四库全书》未收书,编为《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目录进呈御览。数年后,撰成《畴人传》五十九卷,为中国历代天文历算家之专门史。道光二十一年(1816)刊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创立学海堂期间,刊《学海堂丛刻》。阮氏亦重视修志,所修志书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扬州图经》等。其中《扬州图经》以图为经,可称创例。阮元的文集,为《揅经室集》五十七卷 所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等均是书学史上的重要著述 。
阮元砚
“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这是以前读过的阮元麻子坑石砚铭文的首句。但未见过此砚。不想那日竟在北京古玩书画城的“藏砚斋”,见到了一方阮元砚,砚椭圆形,素池无纹饰,有铭文。
据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阮元确曾藏有此砚,“石之出于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端非一种,种非一类,只要质理细,发墨易,便是佳砚。其他名色甚多,如鸲鹆眼、黄龙纹、蕉叶白之类,而石质粗笨,不发墨,则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云台宫保在粤东,又得恩平茶坑石,甚发墨,五色俱有,较端州新坑为优,此前人之所未见。”《恩平县志》上说,恩平茶坑产异石,嘉庆初年的时候就有人掘之,并请砚工制作为砚。其名气不如端砚。不过钱泳对名砚的看法,与阮元正合。
阮元的砚铭是这样写的:“此恩平茶坑绿石,质润而坚,有黄龙气,与端溪北石之绿端,枯而无气不同”。
文选楼为其藏书处,楼在扬州文选巷。嘉庆十年冬,阮元遵照父亲遗志,在文选巷家庙西边筑建了“文选楼”,楼的下面是私塾,楼的上面祀隋代著名文选学家曹宪,并且以唐代著名文选学家李善等人相配。阮元个人认为曹宪是文选学得以创立的开山者,唐代李善则是文选学得以成为显学的集大成者。阮元的文选因其藏有宋版《文选》,加上楼以“曹李”而闻名,故名“文选楼”。
阮元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一样,都喜欢把自己收藏的善本加以刻印,以利传播。他刻的书就取名为《文选楼丛书》。《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元博学淹通,……刊当代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阮元好藏砚,并以“九十九砚斋”名其室,其作品收入《揅经室集》。
《宛委别藏》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巡抚浙江时,留心搜访《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先后求得175种,依《四库全书总目》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嘉庆帝十分高兴 , 遂据传说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
所收多为世所罕觏之珍本秘笈,或不见于公私着录,如《皇宋通鉴纪事本末》、《钓矶文集》、《招捕总录》等;或在中土久已失传,如《难经集注》、《五行大义》、《文馆词林》等;或可补《四库全书》之缺佚,如《尚书要义》补足四库所缺三卷,《夷坚志》补足四库所缺甲乙
丙丁四志,《墨客挥犀》补足四库所缺续编等。同时《宛委别藏》所收各书均据旧本精钞影写,其中源于宋刻的有30余种,源于元刊的有10多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
书成后原本一直存于宫中,世间并无刊刻流传。80年代台湾商务始将原书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书仅得161种,其余12种不知去向。
宛委别藏: 系嘉庆帝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总称。《四库全书》修纂结束后,著名学者阮元在南方供职时,发现大量《四库全书》未收的精本善本书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版书外,又雇人抄录了部分精品,进呈给皇帝。并仿照《四库全书》每书撰写提要一篇附于卷首。
嘉庆对这些书籍十分欣赏,遂在养心殿辟一隅藏之,并钤以"嘉庆御赏之宝",成后世所传之《宛委别藏》。
考"宛委"二字源自浙江绍兴(古称会稽)之宛委山。宛委山乃会稽山的支峰,上有石匮,故亦称石匮山。其山势陡峻,耸入云霄,又称天柱。
登者需拾级而上。传说禹曾得金笥玉字于此地,所以此山又名玉笥。无论石匮抑或玉笥,均与置放书籍的器物有关,故冠之于藏书。
^ 收 起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年),享寿八十六岁。少年即笃志坟典,廿五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790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1793年至179 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此后,又曾先后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六年,迁云贵总督,旋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在道光十八年(1838)致仕,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 去世,谥“文达”。
他毕生仕宦特达,但撰述编纂工作未尝稍辍。他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著书180余种,编著有《皇清经解》《 经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时,阮元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早岁编集金石书画目录,为《石渠随笔》、《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任浙江学政时邀臧庸兄弟、何元锡、陈鳣等学者编《经籍纂诂》一百一十六卷,于嘉庆五年(1800)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浙江诗人作品为《两浙輶轩录》四十卷。又翌年立诂经精舍,刊《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丧父守制期间,刊《十三经校勘记》,又蒐罗《四库全书》未收书,编为《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目录进呈御览。数年后,撰成《畴人传》五十九卷,为中国历代天文历算家之专门史。道光二十一年(1816)刊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创立学海堂期间,刊《学海堂丛刻》。阮氏亦重视修志,所修志书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扬州图经》等。其中《扬州图经》以图为经,可称创例。阮元的文集,为《揅经室集》五十七卷 所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等均是书学史上的重要著述 。
阮元砚
“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这是以前读过的阮元麻子坑石砚铭文的首句。但未见过此砚。不想那日竟在北京古玩书画城的“藏砚斋”,见到了一方阮元砚,砚椭圆形,素池无纹饰,有铭文。
据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阮元确曾藏有此砚,“石之出于端州者,概而名之曰端。端非一种,种非一类,只要质理细,发墨易,便是佳砚。其他名色甚多,如鸲鹆眼、黄龙纹、蕉叶白之类,而石质粗笨,不发墨,则亦安用其名色耶?近日阮云台宫保在粤东,又得恩平茶坑石,甚发墨,五色俱有,较端州新坑为优,此前人之所未见。”《恩平县志》上说,恩平茶坑产异石,嘉庆初年的时候就有人掘之,并请砚工制作为砚。其名气不如端砚。不过钱泳对名砚的看法,与阮元正合。
阮元的砚铭是这样写的:“此恩平茶坑绿石,质润而坚,有黄龙气,与端溪北石之绿端,枯而无气不同”。
文选楼为其藏书处,楼在扬州文选巷。嘉庆十年冬,阮元遵照父亲遗志,在文选巷家庙西边筑建了“文选楼”,楼的下面是私塾,楼的上面祀隋代著名文选学家曹宪,并且以唐代著名文选学家李善等人相配。阮元个人认为曹宪是文选学得以创立的开山者,唐代李善则是文选学得以成为显学的集大成者。阮元的文选因其藏有宋版《文选》,加上楼以“曹李”而闻名,故名“文选楼”。
阮元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一样,都喜欢把自己收藏的善本加以刻印,以利传播。他刻的书就取名为《文选楼丛书》。《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元博学淹通,……刊当代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阮元好藏砚,并以“九十九砚斋”名其室,其作品收入《揅经室集》。
《宛委别藏》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巡抚浙江时,留心搜访《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先后求得175种,依《四库全书总目》例,为每书撰写提要,随书奏进。嘉庆帝十分高兴 , 遂据传说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亲笔赐名《宛委别藏》。
所收多为世所罕觏之珍本秘笈,或不见于公私着录,如《皇宋通鉴纪事本末》、《钓矶文集》、《招捕总录》等;或在中土久已失传,如《难经集注》、《五行大义》、《文馆词林》等;或可补《四库全书》之缺佚,如《尚书要义》补足四库所缺三卷,《夷坚志》补足四库所缺甲乙
丙丁四志,《墨客挥犀》补足四库所缺续编等。同时《宛委别藏》所收各书均据旧本精钞影写,其中源于宋刻的有30余种,源于元刊的有10多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
书成后原本一直存于宫中,世间并无刊刻流传。80年代台湾商务始将原书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书仅得161种,其余12种不知去向。
宛委别藏: 系嘉庆帝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总称。《四库全书》修纂结束后,著名学者阮元在南方供职时,发现大量《四库全书》未收的精本善本书籍。他除了收集到部分原版书外,又雇人抄录了部分精品,进呈给皇帝。并仿照《四库全书》每书撰写提要一篇附于卷首。
嘉庆对这些书籍十分欣赏,遂在养心殿辟一隅藏之,并钤以"嘉庆御赏之宝",成后世所传之《宛委别藏》。
考"宛委"二字源自浙江绍兴(古称会稽)之宛委山。宛委山乃会稽山的支峰,上有石匮,故亦称石匮山。其山势陡峻,耸入云霄,又称天柱。
登者需拾级而上。传说禹曾得金笥玉字于此地,所以此山又名玉笥。无论石匮抑或玉笥,均与置放书籍的器物有关,故冠之于藏书。
^ 收 起
《十三经注疏》(套装上下册)(附校勘记)是对十三经的校勘,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