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宣城集校注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著名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谢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父谢纬,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初任豫章王太慰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意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后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
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查看完整
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查看完整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内容是,继前人已辟的蹊径又有所拓展。在表现形式上,除上承建安以来渐辞采、偶对和用事而踵事增华以外,又进而讲求声律。
齐谢脁,字玄晖,南朝齐诗人。诗风清新自然,婉丽多姿,尤以山水诗为长。他是当时继谢灵运,鲍照之后优秀的作家,人称“小谢”,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着重要的地位。这次整理出版的《谢宣城集校注》,是迄今为止非常完备的本子,内容包括校、注、集说、附录四部分。诗赋以吴骞拜经楼本、文以严可均《全齐文》为底本,并用十多种本子作样勘。注释为《谢宣城集校注》的主要部分,重在疏通文义,证引典实。集说则辑录前人对谢氏诗文所作具有参考价值的评论。附录收辑了谢脁作品的佚文、序跋、诸家的综合性评论。传达室记以及校注者新撰的《谢脁事迹诗文系年》。
齐谢脁,字玄晖,南朝齐诗人。诗风清新自然,婉丽多姿,尤以山水诗为长。他是当时继谢灵运,鲍照之后优秀的作家,人称“小谢”,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着重要的地位。这次整理出版的《谢宣城集校注》,是迄今为止非常完备的本子,内容包括校、注、集说、附录四部分。诗赋以吴骞拜经楼本、文以严可均《全齐文》为底本,并用十多种本子作样勘。注释为《谢宣城集校注》的主要部分,重在疏通文义,证引典实。集说则辑录前人对谢氏诗文所作具有参考价值的评论。附录收辑了谢脁作品的佚文、序跋、诸家的综合性评论。传达室记以及校注者新撰的《谢脁事迹诗文系年》。
前言
凡例
卷
赋
酬德赋井序
思归赋并序
七夕赋奉护军工命作
高松赋奉司徒竞陵王敬作
杜若繁随王敬作
野骛赋并序
游后围赋奉随王敬作
临楚江赋
拟宋玉风赋奉司徒敬作
表
为百官勒进齐明帝表
为齐明帝让封宣城公表
为明帝拜录尚书表
章
为宣坡公拜章
笺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
启
为王敬则谢会稽太守启
谢随王赐左傅启
谢随王赐紫梨启
敎
为录公拜扬州恩敎
临东海饷诸葛璩谷敎
哀策文
齐敬皇后哀策文
谧册文
齐明皇帝谧册女
墓志铭
临海公主墓志铭
新安长公主墓志铭
齐郁林王墓志铭
齐海陵王墓铭
祭文
祭大雷周何二神文
为随王东耕文
为诸娣祭阮夫人文
乐歌
零祭歌建武二年明堂辞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
三日侍华光殷曲水宴代人应诏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
卷二
五言诗
鼓吹曲
元会曲
郊而曲
钧天曲
入朝曲
出藩曲
校猎曲
从戎曲
芳树
当对酒
临高台
巫山高
有所思
同前再赋
芳树
同前
临高台
有所思
巫山高
同前
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名先成为次
送远曲
登山曲
泛水曲
同斌稚曲名
阳春曲
渌水曲
探菱曲
秋竹曲
白雪曲
永明乐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玉陪怨
金谷聚
王孙游
铜爵悲
江上曲
曲池之水
同谢谘咏铜爵嘉
卷三
五言诗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
答王世子
答张齐与
酬王晋安
^ 收 起
凡例
卷
赋
酬德赋井序
思归赋并序
七夕赋奉护军工命作
高松赋奉司徒竞陵王敬作
杜若繁随王敬作
野骛赋并序
游后围赋奉随王敬作
临楚江赋
拟宋玉风赋奉司徒敬作
表
为百官勒进齐明帝表
为齐明帝让封宣城公表
为明帝拜录尚书表
章
为宣坡公拜章
笺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
启
为王敬则谢会稽太守启
谢随王赐左傅启
谢随王赐紫梨启
敎
为录公拜扬州恩敎
临东海饷诸葛璩谷敎
哀策文
齐敬皇后哀策文
谧册文
齐明皇帝谧册女
墓志铭
临海公主墓志铭
新安长公主墓志铭
齐郁林王墓志铭
齐海陵王墓铭
祭文
祭大雷周何二神文
为随王东耕文
为诸娣祭阮夫人文
乐歌
零祭歌建武二年明堂辞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
三日侍华光殷曲水宴代人应诏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
卷二
五言诗
鼓吹曲
元会曲
郊而曲
钧天曲
入朝曲
出藩曲
校猎曲
从戎曲
芳树
当对酒
临高台
巫山高
有所思
同前再赋
芳树
同前
临高台
有所思
巫山高
同前
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名先成为次
送远曲
登山曲
泛水曲
同斌稚曲名
阳春曲
渌水曲
探菱曲
秋竹曲
白雪曲
永明乐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玉陪怨
金谷聚
王孙游
铜爵悲
江上曲
曲池之水
同谢谘咏铜爵嘉
卷三
五言诗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
答王世子
答张齐与
酬王晋安
^ 收 起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著名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谢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父谢纬,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初任豫章王太慰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意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后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
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曾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是“竟陵八友”之一。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隋书·经籍志》有《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
在“竟陵八友”中,他的成就很高。谢眺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谢眺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谢眺和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写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yinling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正表现了这种□徨的心情,诗中的景物也因此笼罩了凄凉的气氛。他一生游宦于诸王府邸之间,不能不写些“颂帝功”、“颂藩德”的应命之作。这类作品也常常通过景物来表现颂扬之意,如《随王鼓吹曲十首》中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眺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眺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沈约《伤谢眺》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谢眺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为人称道的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谢眺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想君此何极!”又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还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铜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什,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这类小诗,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谢眺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但也有值得称道的。现存的几篇赋,如《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情色彩。赋体自魏晋以后,题材有所扩大,篇幅有所缩小,不事铺张,注重抒情;到了齐梁,由于声律的运用,便逐渐向骈赋过渡。谢眺写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赋,正体现了向骈赋过渡的特点。谢眺还写了一些诸如表章□启一类散文,如《文选》所录《拜中军记室辞随王□》一文,“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方春,旅翮先谢。清切藩房,寂寥旧荜,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唯待青江可望,候归□于春渚;朱邸方开,效蓬心于秋实”,情见乎辞,文情并茂。再如《齐海陵王墓志铭》“风摇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晓夜何长”,也很富于诗情画意。谢眺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萧衍说:“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眺。“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篇)。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杜甫说“谢眺每诗篇堪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眺,“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眺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李白对于谢眺的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眺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眺)”。
《隋书·经籍志》有《谢眺集》12卷,《谢眺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
南齐诗坛之冠谢朓
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一个秋日的拂晓,长江南岸的新林道上,来了几个骑马的旅人。为首者正当中年,生得面白须少,眉目清秀,长途的夜行跋涉,使他的锦衣沾染着宿露,蒙上了尘埃,然而他那显得憔悴的双眼,却依然明亮地凝注着江岸的壮丽景色,不时流露出悲愤的神情。
“京邑!终于又到家了!”不知是哪个随从遥指前方,一声轻轻的喟叹,震动了所有的人。连那白脸士人的眼中,也禁不住闪出一丝兴奋的神采,然而似乎又立刻被无限的惆怅所淹没。他立马伫视,有顷,方深沉地吟咏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心逝,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yinling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鹊,玉绳低建章。……
浩瀚的长江在诗人的脚下,唱着和声,喧豗东去。
他,就是唐代“诗仙”李白“一生低首”、崇敬、仰慕和学习的南齐著名诗人谢朓。这首发端警遒,佳句连篇,风格清新自然,融铸着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的五言古诗,就是谢朓被千古称道的名篇之一——《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以下简称《赠西府同僚》)。
六朝宋、齐之间,诗歌艺术被帝王和门阀士族所垄断,成为其藻绘山川,吟咏风月,游宴唱酬的工具。诗歌风格日渐华丽纤细,现实主义的传统也日渐消释了。然而,这个时期又是诗歌艺术求得自身完善和发展的时代。在当时许多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中,谢朓上承谢灵运“芙蓉出水”般清新的山水诗,下接唐代诗歌的新体制,成为六朝诗坛中的一段精光,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东晋初,谢氏举家随元帝南渡长江,迁居京邑建康(今南京)乌衣巷。他的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的弟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的风格。谢朓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因而能与响逸百代的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早早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
谢朓大约在永明元年(483),他二十岁时,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然而此时的文学生活,对谢朓的一生却颇为重要。当时,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素好佛经、酷爱文学,因而广召文士。出入他的藩邸的文人前后不下三百余人,其中谢朓和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为首的八人,为竟陵王爱重,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他们当时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上都有创新,历来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新诗。
这八个人中,任昉以工于文笔著称,而谢朓诗名重;沈约兼善诗文,但比前二者又稍逊。但是沈约编写了《四声谱》,意在总结诗歌从乐府诗的乐章里脱出后,怎样寻求它自身的音韵规律。尽管它还很不成熟,比较复杂繁琐,但在当时来说,无疑有其积极的意义。
谢朓的五言诗,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的成果,并汲取了经呗新声之变的营养。他深有体会地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
因而,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朓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所以,谢朓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
永明九年(491)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
萧子隆素来对谢朓的才能十分爱赏,因而谢朓得到了优厚的礼遇,往往“留连晤对,不舍日夕”。不意竟遭到操有实权的长史王秀之的忌恨,于是密奏武帝。此时齐武帝萧赜正病重,他降敕将谢朓召还京师。这对谢朓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宋、齐之世的政坛是极其黑暗的,一个钟鸣鼎食的显宦之家,昨天门前还车马塞道,今天就可以被举家族灭。早在刘宋之世,谢朓的生母虽是帝家之女,然而他的伯父谢综、谢约却因为卷进政治案件,与谢朓舅公范晔一起被处死,而谢朓父母因受牵连,一度也被迫迁离京邑。这些对聪颖异常的谢朓来说,当然印象极深。加上愤恨和不平,在新林道上,面对大江,他吟下了《赠西府同僚》,结尾四句:“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真实流露。
京师中,等待谢朓的,是一场政治大动荡。
不久,齐武帝萧赜病逝。因为太子早亡,所以萧赜在遗诏中,将政权托付给堂弟萧鸾及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然而老谋深算的萧鸾为了篡夺皇帝的宝座,正酝酿着政变的阴谋。他一方面扫清篡帝的障碍,另一方面启用文名卓著的谢朓,借用谢氏家族的声威,加强自己的势力。
永明十一年(493)冬,萧赜的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诛,不久萧子良也忧惧而死。这无疑为萧鸾篡位提供了机会。次年秋季,萧鸾废去萧昭业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萧昭文为帝,进一步独揽了军政大权。接着萧鸾又假手萧昭文,诛杀尽武帝的诸王子,最后又废杀了萧昭文自己,从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谢朓是亲眼目击了一系列的事态变化的,并被升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的显要职位。
谢朓被这同室相残,刀光血影的杀戮场面惊呆了。素日向往的高位显仕、出人头地,难道是这样的吗?他陷入更深的矛盾痛苦之中,他唱道:“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始出尚书省》),“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值中书省》)。他害怕黑暗混乱的现实,他希望能在山水中求得心灵的超脱。
建武二年(495)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所以谢朓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时候谢朓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绝唱。钟嵘在《诗品》中说,谢朓的诗歌“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对文风有推动的作用。
建武四年(497),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
当时,谢朓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开国大臣,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同年初秋,萧鸾死去,他的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第二年,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 收 起
现存谢朓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曾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是“竟陵八友”之一。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隋书·经籍志》有《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
在“竟陵八友”中,他的成就很高。谢眺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谢眺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谢眺和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写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yinling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正表现了这种□徨的心情,诗中的景物也因此笼罩了凄凉的气氛。他一生游宦于诸王府邸之间,不能不写些“颂帝功”、“颂藩德”的应命之作。这类作品也常常通过景物来表现颂扬之意,如《随王鼓吹曲十首》中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眺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眺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沈约《伤谢眺》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谢眺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为人称道的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谢眺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想君此何极!”又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还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铜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什,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这类小诗,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谢眺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但也有值得称道的。现存的几篇赋,如《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情色彩。赋体自魏晋以后,题材有所扩大,篇幅有所缩小,不事铺张,注重抒情;到了齐梁,由于声律的运用,便逐渐向骈赋过渡。谢眺写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赋,正体现了向骈赋过渡的特点。谢眺还写了一些诸如表章□启一类散文,如《文选》所录《拜中军记室辞随王□》一文,“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方春,旅翮先谢。清切藩房,寂寥旧荜,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唯待青江可望,候归□于春渚;朱邸方开,效蓬心于秋实”,情见乎辞,文情并茂。再如《齐海陵王墓志铭》“风摇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晓夜何长”,也很富于诗情画意。谢眺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萧衍说:“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眺。“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篇)。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杜甫说“谢眺每诗篇堪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眺,“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眺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李白对于谢眺的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眺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眺)”。
《隋书·经籍志》有《谢眺集》12卷,《谢眺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
南齐诗坛之冠谢朓
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一个秋日的拂晓,长江南岸的新林道上,来了几个骑马的旅人。为首者正当中年,生得面白须少,眉目清秀,长途的夜行跋涉,使他的锦衣沾染着宿露,蒙上了尘埃,然而他那显得憔悴的双眼,却依然明亮地凝注着江岸的壮丽景色,不时流露出悲愤的神情。
“京邑!终于又到家了!”不知是哪个随从遥指前方,一声轻轻的喟叹,震动了所有的人。连那白脸士人的眼中,也禁不住闪出一丝兴奋的神采,然而似乎又立刻被无限的惆怅所淹没。他立马伫视,有顷,方深沉地吟咏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心逝,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yinling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鹊,玉绳低建章。……
浩瀚的长江在诗人的脚下,唱着和声,喧豗东去。
他,就是唐代“诗仙”李白“一生低首”、崇敬、仰慕和学习的南齐著名诗人谢朓。这首发端警遒,佳句连篇,风格清新自然,融铸着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的五言古诗,就是谢朓被千古称道的名篇之一——《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以下简称《赠西府同僚》)。
六朝宋、齐之间,诗歌艺术被帝王和门阀士族所垄断,成为其藻绘山川,吟咏风月,游宴唱酬的工具。诗歌风格日渐华丽纤细,现实主义的传统也日渐消释了。然而,这个时期又是诗歌艺术求得自身完善和发展的时代。在当时许多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中,谢朓上承谢灵运“芙蓉出水”般清新的山水诗,下接唐代诗歌的新体制,成为六朝诗坛中的一段精光,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东晋初,谢氏举家随元帝南渡长江,迁居京邑建康(今南京)乌衣巷。他的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的弟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的风格。谢朓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因而能与响逸百代的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早早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
谢朓大约在永明元年(483),他二十岁时,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然而此时的文学生活,对谢朓的一生却颇为重要。当时,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素好佛经、酷爱文学,因而广召文士。出入他的藩邸的文人前后不下三百余人,其中谢朓和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为首的八人,为竟陵王爱重,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他们当时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上都有创新,历来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新诗。
这八个人中,任昉以工于文笔著称,而谢朓诗名重;沈约兼善诗文,但比前二者又稍逊。但是沈约编写了《四声谱》,意在总结诗歌从乐府诗的乐章里脱出后,怎样寻求它自身的音韵规律。尽管它还很不成熟,比较复杂繁琐,但在当时来说,无疑有其积极的意义。
谢朓的五言诗,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的成果,并汲取了经呗新声之变的营养。他深有体会地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
因而,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朓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所以,谢朓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
永明九年(491)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
萧子隆素来对谢朓的才能十分爱赏,因而谢朓得到了优厚的礼遇,往往“留连晤对,不舍日夕”。不意竟遭到操有实权的长史王秀之的忌恨,于是密奏武帝。此时齐武帝萧赜正病重,他降敕将谢朓召还京师。这对谢朓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宋、齐之世的政坛是极其黑暗的,一个钟鸣鼎食的显宦之家,昨天门前还车马塞道,今天就可以被举家族灭。早在刘宋之世,谢朓的生母虽是帝家之女,然而他的伯父谢综、谢约却因为卷进政治案件,与谢朓舅公范晔一起被处死,而谢朓父母因受牵连,一度也被迫迁离京邑。这些对聪颖异常的谢朓来说,当然印象极深。加上愤恨和不平,在新林道上,面对大江,他吟下了《赠西府同僚》,结尾四句:“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真实流露。
京师中,等待谢朓的,是一场政治大动荡。
不久,齐武帝萧赜病逝。因为太子早亡,所以萧赜在遗诏中,将政权托付给堂弟萧鸾及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然而老谋深算的萧鸾为了篡夺皇帝的宝座,正酝酿着政变的阴谋。他一方面扫清篡帝的障碍,另一方面启用文名卓著的谢朓,借用谢氏家族的声威,加强自己的势力。
永明十一年(493)冬,萧赜的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诛,不久萧子良也忧惧而死。这无疑为萧鸾篡位提供了机会。次年秋季,萧鸾废去萧昭业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萧昭文为帝,进一步独揽了军政大权。接着萧鸾又假手萧昭文,诛杀尽武帝的诸王子,最后又废杀了萧昭文自己,从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谢朓是亲眼目击了一系列的事态变化的,并被升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的显要职位。
谢朓被这同室相残,刀光血影的杀戮场面惊呆了。素日向往的高位显仕、出人头地,难道是这样的吗?他陷入更深的矛盾痛苦之中,他唱道:“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始出尚书省》),“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值中书省》)。他害怕黑暗混乱的现实,他希望能在山水中求得心灵的超脱。
建武二年(495)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所以谢朓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时候谢朓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绝唱。钟嵘在《诗品》中说,谢朓的诗歌“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对文风有推动的作用。
建武四年(497),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
当时,谢朓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开国大臣,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同年初秋,萧鸾死去,他的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第二年,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 收 起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内容是,继前人已辟的蹊径又有所拓展。在表现形式上,除上承建安以来渐辞采、偶对和用事而踵事增华以外,又进而讲求声律。
齐谢脁,字玄晖,南朝齐诗人。诗风清新自然,婉丽多姿,尤以山水诗为长。他是当时继谢灵运,鲍照之后优秀的作家,人称“小谢”,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着重要的地位。这次整理出版的《谢宣城集校注》,是迄今为止非常完备的本子,内容包括校、注、集说、附录四部分。诗赋以吴骞拜经楼本、文以严可均《全齐文》为底本,并用十多种本子作样勘。注释为《谢宣城集校注》的主要部分,重在疏通文义,证引典实。集说则辑录前人对谢氏诗文所作具有参考价值的评论。附录收辑了谢脁作品的佚文、序跋、诸家的综合性评论。传达室记以及校注者新撰的《谢脁事迹诗文系年》。
齐谢脁,字玄晖,南朝齐诗人。诗风清新自然,婉丽多姿,尤以山水诗为长。他是当时继谢灵运,鲍照之后优秀的作家,人称“小谢”,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着重要的地位。这次整理出版的《谢宣城集校注》,是迄今为止非常完备的本子,内容包括校、注、集说、附录四部分。诗赋以吴骞拜经楼本、文以严可均《全齐文》为底本,并用十多种本子作样勘。注释为《谢宣城集校注》的主要部分,重在疏通文义,证引典实。集说则辑录前人对谢氏诗文所作具有参考价值的评论。附录收辑了谢脁作品的佚文、序跋、诸家的综合性评论。传达室记以及校注者新撰的《谢脁事迹诗文系年》。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