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训诂学
作者:程俊英,梁永昌 著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0
丛书:国学基础丛书
页数:277
版本:2
定价:29.00 元
ISBN-13:9787561702307
ISBN-10:7561702302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训诂概说
一 训诂名义
二 训诂起因
三 训诂内容
第二章 训诂所需的基本知识
一 假借字
(一)假借字、假借义、本字、本义的概念
(二)假借字的类型
(三)关于通假
二 上古声韵的部类
查看完整 程俊英,1901-1993,字梦选,一字隽因,福建闽侯人。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毕业留校,任校刊编辑。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大夏大学。自1951年开始,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1973年被迫退休,1978年复职。后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诗经》研究会会长。著述有《诗经漫话》、《诗经译注》、《诗经选译》(与蒋见元合作)、《应用训诂学》与梁永昌合作《诗经注析》(与蒋见元合作)等。古籍整理有程树德《论语集释》(与蒋见元合作)等、主编有《诗经赏析集》、《中国文学大辞典》先秦两汉部分等。小说创作有《落英缤纷》(与蒋丽萍合作)。
《应用训诂学》是一部着重实用的训诂学著作。除了对训诂学的性质、范围、起因、功能和基本概念作一般的论述外,更对训诂方法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应用训诂学》特别介绍了训诂实践所必需的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又闢专章论述训诂学在古书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写等方面的应用。在讲述训诂学知识时,注意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大量证引训诂学上典型的实例,供学者参比。
第一章 训诂概说
一 训诂名义
二 训诂起因
三 训诂内容
第二章 训诂所需的基本知识
一 假借字
(一)假借字、假借义、本字、本义的概念
(二)假借字的类型
(三)关于通假
二 上古声韵的部类
(一)上古声类
(二)上古韵部
三 古音通转
(一)通转的概念
(二)通转的规律
四 几种特殊词语
(一)叠音词
(二)联绵词
(三)附加合成词
(四)简称
(五)译音词
五 词义引申
(一)词义引申的概念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
(三)研究词义引申的作用
六 代语
(一)避重复的代语
(二)求新雅避熟俗的代语
(三)适应格律要求的代语
(四)寓褒贬的代语
(五)避忌讳远嫌疑的代语
(六)明身份的代语
七 古书辞例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复文
(四)变文
(五)连文
(六)互文
(七)对文散文
(八)统言析言
(九)急言缓言
(十)大名冠小名
第三章 训诂方法(一):以形求义
一 以形求义的根据
二 以形求义的适用范围
三 以形求义方法的运用
第四章 训诂方法(二):因声求义
一 因声求义的重要性
二 因声求义的根据:“义存乎声”和“声近义通”
三 因声求义的材料
(一)形声字
(二)韵文
(三)读若
(四)异文
四 因声求义的作用
(一)依音破字
(二)推求语源,系联同源词
(三)通转语
(四)探求名物来源
(五)会通一词多形
五 运用因声求义方法须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训诂方法(三):比较互证
一 比较互证法概述
二 比较互证的资料
(一)意义相关的上下文
(二)方言俗语
(三)版本和引书的异文
(四)古人名字
(五)结构相类、内容相近的文句
(六)甲骨文金文
第六章 训诂方法(四):目验和统计
一 目验
二 统计
第七章 释义方式与术语
一 释义方式
(一)同义为训
(二)描述和下定义
(三)推因
(四)引书为训
二 释义术语
(一)者也
(二)日为谓之
(三)谓
(四)言
(五)犹
(六)貌
(七)状意.
(八)属
(九)之属
第八章 训诂用(一):古书阅读
第九章 训诂应用(二):古籍整理与辞书编写
^ 收 起 程俊英,1901-1993,字梦选,一字隽因,福建闽侯人。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毕业留校,任校刊编辑。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大夏大学。自1951年开始,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1973年被迫退休,1978年复职。后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诗经》研究会会长。著述有《诗经漫话》、《诗经译注》、《诗经选译》(与蒋见元合作)、《应用训诂学》与梁永昌合作《诗经注析》(与蒋见元合作)等。古籍整理有程树德《论语集释》(与蒋见元合作)等、主编有《诗经赏析集》、《中国文学大辞典》先秦两汉部分等。小说创作有《落英缤纷》(与蒋丽萍合作)。
《应用训诂学》是一部着重实用的训诂学著作。除了对训诂学的性质、范围、起因、功能和基本概念作一般的论述外,更对训诂方法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应用训诂学》特别介绍了训诂实践所必需的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又闢专章论述训诂学在古书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写等方面的应用。在讲述训诂学知识时,注意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大量证引训诂学上典型的实例,供学者参比。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