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回忆(套装共3集)
作者:(德)俾斯麦 著,杨德友,同鸿印 等译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2
丛书:文化生活译丛
页数:1070
定价:79.00 元
ISBN-10:7108023512
ISBN-13:9787108023513
去豆瓣看看 第一卷
出版说明
中译本再版前言
德文版第一版序言
新版序言
第一章 第一次联合省议会以前
(一)少年时的宗教观和政治观最初的德意志民族的印象(普拉曼)与大学生协会的关系
汉巴赫庆典和法兰克福暴动对于俾斯麦的德意志民族
意识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少年时对于外交政策的想法
上诉审法院陪审员和政府法官无人提携在职务上晋升的困难
对外交生涯的向往
安西隆的外交家理想普鲁士乡村贵族中缺乏适当的外交人才以及这种现象的原因
法语知识成为外交职业的保荐条件
当时普鲁士外交界和军队中的
外国人安西隆的劝告
当时普鲁士司法界的人物和制度担任刑事法庭和市法院的陪审员
“我赞同我的同事泰佩尔霍夫的意见”普腊托里乌斯先生的调解尝试颁发审议离婚条例的必要在普通案件处工作
转入行政部门
莱茵的行政机构、人员、事务
继续作为在波茨坦行政当局的检
察官对于当时官僚的发辩和假发的反感
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同现代的官
第二卷
第十九章 什列斯维希一霍尔施坦
(一)在处理什列斯维希一霍尔施坦问题上同罗-冯·德尔·哥尔茨伯爵
的意见分歧俾斯麦给哥尔茨的信
(二)内阁会议关于丹麦问题应取的
态度解决的可能性社会舆论提出的解决办法行不通
自由派对德意志
各邦政府和威廉国王的影响社会舆论中的奥古斯腾堡意向
《周报》党最后生存标志
(三)签订加施泰因条约时的困难俾斯麦致国王的信
自从占领劳恩堡以来国王在心理上的变化进步党在基尔港和普鲁士海军问题上的否定立场俾斯麦1865年6月1日的演说德国各政党由于党派之间的仇恨而缺乏爱国精神一个真正德意志的思想
在政治和宗教中的德意志党派精神俾斯麦被封为伯爵
(四)对1866年以后一个时期的回顾
普鲁士的不利状态
和普拉滕伯爵磋商有关汉诺威的弗里德里卡公主同阿尔布雷希特亲王儿子的婚事
汉诺威的军备
同库尔黑森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的会谈
奥古斯滕堡王储拒绝二月条件
韦尔芬党人的臆
造王储给俾斯麦的信
国王就奥古斯滕堡一事给俾斯麦的信
王储1864年2月26日的备忘录
1864年6月1日同王储的谈话维也纳和约
1865年二月条件
(五)北海一波罗的海运河的意义
毛奇反对开凿运河
运河对军事上保障德国海岸的重要意义将运河延伸到威悉河口、亚德湾和埃姆斯将会有什么价值赫尔果兰岛
第三卷
序言
第一章 威廉亲王
致力于使亲王获得与他的崇高使命相应的专业修养
皇帝允许让亲王接触外
交部的文件与事务王储在1886年9月28日一封表现了他的性格的信中表示异议俾斯麦的复信
皇帝反对调亲王到柏林的原因指派文职教师:赫尔
富特布兰登施泰因使亲王不受波茨坦军团影响的努力没有成效亲王以前的生活方式的局限性及其后果俾斯麦与亲王之间的最初的不协调
1887
年11月28日亲王出席在瓦德西处召开的一次会议,为了促进柏林慈善会施特克尔的作用和性格1887年12月21日亲王致函俾斯麦说明他参与慈善会事务的动机和程度1887年11月29日亲王致函俾斯麦并附有亲王起草的在他登基时致德意志帝国各君主的一项谕令
1888年1月6日俾斯麦的综合答复建议立即烧毁谕令草案的理由
皇帝同联邦各君主之间的关系
在何处去寻找君主政体最牢固的支柱将亲王的名字同国内慈善会一类事业联系起来的危险一些竭力追求同王位继承人共事的人的动机对施特克尔的评述一些政治的与宗教的社团的本质及其价值;王位继承人参与上述社团的危险1888年1月14日亲王仅为慈善会进行辩护的复函俾斯麦的建议的后果他同瓦德西的关系
俾斯麦(1815~1898),Bismarck,Ottovon,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执政期间采取“铁血政策”,故又有铁血宰相之称。1815年4月1日出身于容克世家,1898年7月30日卒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7岁后在格丁根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1839年后经营农业。他采取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方式,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容克。在此期间,他除了热衷于骑马狩猎、纵情享乐外,还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1845年任萨克森省议会议员,1847年任普鲁士联合邦议会议员,以维护贵族地产主的利益而闻名,政治上属于顽固的保守派。德国1848年革命时期,在议会上声称要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后任普鲁士联邦议会驻法兰克福的代表,认定德意志统一无法阻止,要维护普鲁士的君主政体和容克利益,只有普鲁士掌握统一的领导权。1859年任驻俄公使。后改任驻法大使,进一步了解到东西强邻阻止德意志统一的图谋,确信必须以武力统一德意志。1862年9月,被普王威廉一世任命为首相,10月8日又被任为外交大臣。俾斯麦执政后,进行大规模军事改革。宣称“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只有通过铁和血才能达到目的”。主张通过王朝战争,“自上”实现德意志统一。在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他施展各种手腕,造成有利于普鲁士的国际局面,然后各个击破对手,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865年晋封为伯爵,1871年兼任帝国宰相,并晋封为亲王,获著名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成为德国最大的地产主之一。
1871~1890年,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实际领导人,集帝国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只对皇帝负责。其内政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现存制度,确保国家(首先是普鲁士)的权威。一方面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另一方面大肆镇压工人运动。1871年参与镇压巴黎公社运动。1872年开始,发动反天主教会的所谓文化斗争。1878年实施《社会党人法》。1879年后颁行保护关税政策。外交方面推行大陆政策,以争夺欧洲霸权。1873年促成缔结德、奥、俄三皇同盟。1879年同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军事同盟,1882年以此为基础结成德、奥、意三国同盟。80年代起,他还领导德国向海外扩张,在亚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地。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3月被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作为19世纪后半叶欧洲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铁血宰相”俾斯麦见证、参与并组织了这一时代的历次战争和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在战争的炮火中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统一起来,成为欧洲的强国。
《思考与回忆》,是俾斯麦1890年去职后倾全力撰写的回忆录,不仅述往忆旧,亦是他的政治遗言。他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政治思想与外交战略及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复杂多变的历史均于焉毕现。这不仅是一个“伟大年代的英雄”的个人传记,也是“德意志民族的珍贵遗产”。俾斯麦把此书“献给子孙后代”,以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