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脏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心脏概述
一、心脏的大体解剖
二、心脏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分工
一、特殊心肌
二、普通心肌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合作
一、窦房结
二、心房
三、房室结
四、希斯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
五、心室
第四节 正常心脏心电活动与机械活动因果关系大比拼
一、必须明确的几个概念
二、心电图是特殊心肌与普通心肌的电活动(直线与波形)叠加而成
第二章 P波、Ta波、QRS波和T波的产生
第一节 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一、心电图的标准12导联
二、肢体导联
三、胸壁导联
四、其他导联系统
五、标准12导联的记录方法
第二节 心电向量和心电向量环的概念
一、向量的概念
二、心电向量的概念
三、心电向量环的概念
第三节 心电波P波、Ta波、QRS波、T波的产生
一、实体心脏、心脏剖面、导联系统及心电向量环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临床心电图产生的机制——立体QRS心电向量环的两次投影
三、P波、Ta波和T波的形成
第三章 正常心电图
一、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
二、正常心电图及主要波段的含义
第四章 心律失常总论
第一节 有关心律失常的概念
一、知识回顾
二、“早搏”和“逸搏”的处理
三、从社会现象来理解心律失常
第二节 阅读心律失常心电图的精髓——“宽、窄、快、慢”4字法则
第三节 简化记忆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
一、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二、其他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
三、有助于提高缓慢型心律失常心率的药物
四、明确抗心律失常药物概念的意义
第五章 快速型心律失常
第一节 快速型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
二、窦房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第二节 过早搏动
一、房性早搏
二、交界性早搏
三、室性早搏
四、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大比拼
五、除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外,还有无其他早搏
第三节 心动过速
一、引言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型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
房性自律性增高型心动过速
房内折返型心动过速
窦房(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三、室性心动过速
四、室率不太快的、性质较为特殊的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加速型交界性自主节律)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型室性自主节律)
第四节 扑动与颤动
一、心房扑动
二、心房颤动
三、心室扑动
四、心室颤动
第五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大总结
一、快速型心律失常分类
二、药物治疗
第六节 预激综合征
一、Kent束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二、Jame束预激综合征
三、Mahaim束预激综合征
第六章 缓慢型心律失常
第一节 缓慢型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
二、窦性静止(窦性停搏)
三、窦房传导阻滞
第二节 逸搏与逸搏心律
第三节 房室传导阻滞
一、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度AVB)
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AVB)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
第四节 束支传导阻滞
一、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
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三、不完全性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四、完全性左前分支阻滞(LAH)
五、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LPH)
六、双分(束)支和三分(束)支阻滞
第五节 从束支阻滞导致QRS波形态改变中得到的启示
一、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的形态回顾
二、房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差传型房性早搏)
三、从室性早搏QRs波的形态,推测室性早搏的来源
四、对预激综合征宽QRS波形态的解释与简单记忆
五、起搏器心电图中QBS波的形态
第六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一、定义
二、什么是窦房结周围的组织
三、病窦综合征的“3大类”心电图表现和形成机制
四、临床分型
五、几点说明
第七节 起搏器心电图
一、起搏电极置于右心房(右心耳)的单腔起搏
二、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尖)的单腔起搏
三、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双腔起搏(DDD型)
四、人工心脏起搏器展望
第七章 心律失常大总结
第八章 室上性激动产生宽QRS波
一、室上性激动合并束支传导阻滞
二、室上性激动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
三、预激综合征参与的宽QRS波心律失常
第九章 房室肥大
一、右房扩大的“肺型”P波
二、左房扩大的“二尖瓣型”P波
三、右室肥厚
四、左室肥厚
五、双室肥厚
第十章 心肌梗死
一、心室肌的血供
二、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三、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
四、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
五、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六、较为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
七、其他病症中发生的ST段抬高
八、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第十一章 实战练习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