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序 二
前 言
第一章 从两个典型案例看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
1.1 2008年雪灾“不感恩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困惑
1.2 “孔子诞辰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困惑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市场经济理论、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学的启示
1.4 中国人道德理念困惑在著名高校伦理学教材中的反映
第二章 走出“无私奉献道德观”的认识误区——浅析“不损人”是经济人自主权利的道德边界
2.1 伦理学质疑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私奉献,还是有偿服务?
2.2 伦理学质疑之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可以普遍推广实行的道德规范吗?
2.3 伦理学质疑之三:无私利人(损己利人)与舍己救人(舍己助人)是同一个道德原则吗?
2.4 伦理学质疑之四:“损己利集体”的道德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吗?
2.5 伦理学质疑之五:个人应当为某种错误的“公共政策目标”而“舍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吗?
2.6 伦理学质疑之六:市场经济是导致经济人“坑、蒙、拐、骗”和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吗?
2.7 伦理学质疑之七: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个人道德或“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为了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
2.8 伦理学质疑之八:个体道德是行为主体对他人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还是对自己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
2.9 伦理学质疑之九:“无私奉献论”者是利他主义者,还是极端利己主义者?
2.10 伦理学质疑之十:道德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还是经济基础上个人行为“应当”?
2.1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一:市场经济基础需要共产主义的道德上层建筑吗?
2.12 伦理学质疑之十二:市场经济伦理学能够回避“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定吗?
第三章 回归道德伦理的良心家园——从“良心道德”视角解读孔子与斯密的伦理思想
3.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三:个人道德(美德或品德)的本质,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应当(经济道德),还是人格行为应当(人格道德)?
3.2 伦理学质疑之十四:人格道德与经济道德的本质区别何在,其相互关系与共同属性又是什么?
3.3 伦理学质疑之十五:从市场经济“两种道德”或“良心道德”的视角能够解释“孔子诞辰事件”引起的道德理念困惑吗?
3.4 伦理学质疑之十六:从“两种道德”或“良心道德”的视角能够解释“斯密悖论”问题吗?
第四章 点破“道德终极标准论”的迷津——“帕累托标准”是怎样被误解和滥用的
4.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七:《伦理学原理》一书提出的“三大善原则”是市场经济道德原则吗?
4.2 伦理学质疑之十八:“义务做好事”是“无私利他”的人格道德行为,还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不道德行为?
4.3 伦理学质疑之十九:道德本身是目的,还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4.4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道德是社会制定的,还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自觉选择的和谐生活方式?
4.5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一:道德对个人而言是善,还是恶?是快乐,还是痛苦?
4.6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二: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能够为市场经济“利益无冲突”理论提供科学证明吗?
4.7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三:“帕累托标准”是一种制度正义标准,还是一种个人行为应当(道德)标准?
第五章 从高考分数线看经济学边际分析的数学含义——用通俗语言解释资源配置的“等边际原理”
5.1 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经济伦理问题的必要性
5.2 从高考录取分数线看边际分析的经济数学要义——边际分析与等边际原理浅释
5.3 从考生择优录取分数线看经济资源择优配置的边际选优原则
5.4 边际分析的经济数学要义
第六章 “看得见的手”与经济人自利选择的富国奥秘——等边际原理与一部巨型生物计算机的发现
6.1 研究市场经济问题的社会共识与经济分析的公认前提
6.2 供求规律的现象形态及其体现的函数关系
6.3 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推导需求规律
6.4 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推导供给规律——成本函数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及经济人自利选择
6.5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资源配置的等边际原理
6.6 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机制——一部神奇的巨型生物计算机
6.7 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6.8 本书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
第七章 制度伦理与道德伦理的等边际标准——经济学“边际革命”的伦理学意义
7.1 等边际标准作为社会经济制度正义性标准的伦理意义
7.2 等边际标准作为个体道德标准的伦理意义
7.3 等边际标准对于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伦理意义
7.4 伦理学的边际革命呼唤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典
7.5《我很重要》——毕淑敏散文对市场经济伦理观的形象化诠释
附录:作者主要论著(改革开放初期)
后记
出版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