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秉事 激扬意气
第一节 我是汀州客家人
第二节 我当了“纳米书记”
第三节 千里迢迢求学路
第四节 没有挖出一个“右派”
第二章 多事之秋 守持尤难
第一节 浙大人的激光之梦
第二节 在煤与女儿之间
第三节 “文革”中的两个不眠之夜
第四节 到中央党校学习
第三章 投笔从政 求实为官
第一节 一个研讨会和一个乡镇企业典型
第二节 一条河流和一个涵洞
第三节 一个乎民英雄和一个派出所所长
第四节 一封市民来信和一次趟水夜访
第五节 一个作家和一杯牛奶
第四章 衔命“留学” 初经风雨
第一节 初到香港
第二节 “本子风波”
第三节 国共斗法
第五章 入乡问俗 广交朋友
第一节 “剪彩王子”
第二节 邵逸夫:“你说过要陪我走完全程的”
第三节 曾宪梓:我们一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四节 田家炳:卖房产给内地教育捐款
第五节 霍英东:北京申奥成功他热泪满面
第六节 黄周旋:200万港元重奖中国女排
第七节 曹光彪:第一个建议内地搞补偿贸易
第八节 何英杰:华东水灾他捐了一个亿
第九节 一首歌卖了十八万
第十节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第十一节 胡文虎:我陪他的家人去北京
第十二节 何世礼:“我曾经想把叶挺将军保护下来”
第十三节 庄世平:两袖清风的大银行家
第十四节 何梁何利基金
第六章 中英争锋 身处浪尖
第一节 中英关系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卫奕信印象
第三节 彭定康其人
第四节 针锋相对的较量
第五节 “直通车”为什么不通了?
第六节 玫瑰园计划
第七节 “海外公民”和“居英权方案”
第八节 人权法案与“张杨事件”
第七章 坦诚相待 化雨传媒
第一节 香港的新闻界
第二节 担任新闻发言人
第三节 关键是交朋友
第四节 我和金庸
第五节 曾经打算办一份英文报纸
第八章 处变不惊 当机立断
第一节 香港《文汇报》开天窗始末
第二节 策反香港《文汇报》的阴谋
第三节 最困难的时期
第四节 罢免李子诵
第九章 审时度势 稳定大局
第一节 “87股灾”
第二节 大亚湾核电站风波
第三节 拆除九龙城寨
第四节 许家屯印象
第十章 筹备庆典 不辱使命
第一节 担任回归庆典筹委会副主任
第二节 挑选庆典会场
第三节 不眠之夜
第十一章 四校合并 殚精竭虑
第一节 应承:对我而言是“背水一战”
第二节 筹建:做不好我是要跳钱塘江的
第三节 融合:一切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第四节 发展:“浙江大学就是个成功的范例”
第十二章 居高思远 躬身力行
第一节 大学的党委书记要抓大事
第二节 遇到问题要敢于面对,这是我的原则,
附录
对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
“一国两制”必将获得成功
芭蕉抚臂无人见 暗替千花展绿荫——《李光前传》序
China's man in Hong Kong sees little chance of compromise on Patten's plan for democr。aey
香港的前途充满光明——在“香港前景问题”讲座上的演讲
改正收回欢迎巧言诡辩不必
请和爱泼斯坦对照
在纪念抗战胜利仪式上的讲话
原来如此
无助于事情解决的决议案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和香港报业公会联合举办的“新闻研讨会”
开幕礼上的讲话
答德国记者贝尔德的访问
接受澳大利亚记者采访的答问
接受德国《商报》驻京记者塞德利茨采访时的答问
接受丹麦记者采访谈话全文
比较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李登辉要把台湾引向深渊
彭定康先生究竟想干什么?
百闻不如一见
在会见日本主要新闻机构政治部长访港团时的谈话
香港九七后繁荣稳定的保障
“三违反”的自供状
在庆贺教师节联欢宴会上的致词
谈香港回归的有关问题——答俄罗斯公众电视台驻京记者问
特首之言掷地有声
回归带给香港更多机遇——接受德国《时代周报》记者采访
在香港地区事务顾问任期届满仪式上的讲话
在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筹备委员会上的讲话
弘扬求是精神 勇于开拓创新 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新浙江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五千年五百年五十年
在浙江大学2001年暑期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象山)上的讲话摘要
崇高理想 良好品德 宽厚基础 卓越能力 踏实作风 健康体魄——诠释浙大“德智体美劳”
在浙江大学2003年暑期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苏州)上的讲话(节选)
在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时的党课辅导报告
指陈当世之宜规划亿载之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工作报告
漫谈大学合并
深入研究竺可桢教育思想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