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绪论 研究现状·“乱象”追问·分析框架
一、作为术语
二、作为理论
三、作为事件
四、作为对象和目标
五、“乱象”与追问
六、语义场原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叙事:语义场更替的视角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语义场
一、封建社会的“稳定器”及其失灵
二、大转型的价值指向:民族国家
三、一个历史的“隔段”与文化现代化的“胎动”
四、余论:两个可能的质疑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语义场
一、政治革命:一个划时代的主题
二、政治革命语义场的形成、强化与转型
三、意识形态文化观:政治革命语义场对文化现代化的方法论培育
四、政治革命语义场中文化现代化的两大成果
第三节 社会革命的语义场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革命的普遍理解
二、中国语境的特殊性及其社会革命的三种解读
三、社会革命语义场中文化现代化的“多重变奏”
四、“延迟的社会革命”与文化现代化的“双向运动”
第二章 启蒙·濡化·创新: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现代化
第一节 思想的启蒙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西方的启蒙:技术路线与哲学路线
二、中国的启蒙:“革命路线”与“大众的革命式启蒙”
三、对“革命压倒启蒙”批判的批判:基于政治革命语义场的省察
四、大众的革命式启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解读
第二节 文化濡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文化形态·文化运动·濡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前提与发生机制
三、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本土化
四、党文化的社会化
第三节 新时期的文化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一、文化范式的转型与邓小平的文化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文化现代化的新动向
三、十六大以来的文化创新与民族国家的取向
四、新时期文化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
第三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当代处境与路径突破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本质及其问题
一、“去伪存真”: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
二、文化现代化的本质
三、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处境及其问题
第二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择取
一、党文化的示范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二、双向运行机制的贯通与政治文化化的突破
三、现代民族国家的取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