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与再现:学术职业中的性别政治
作者:王俊 著
出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
丛书: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页数:191
定价:21.80 元
ISBN-13:9787562250760
ISBN-10:7562250766
去豆瓣看看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 研究议题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呈现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呈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一)学术职业
(二)研究型大学
(三)性别政治
(四)性/性别/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制度
(五)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三)简要评述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资料收集
(三)资料分析
第三节 研究反思
(一)对研究效度与推广度的反思
(二)研究者的成长与思考
第二部分大学中的人与故事
第三章 女教师的记忆与叙说
第一节 初涉“象牙塔”
(一)女教师选择大学教职的原因及解释
(二)“教职”还是“母职”
第二节 身份确立
(一)“教师”还是“学者”
(二)教学与研究——具有性别标识的工作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
(一)学术“种姓”与土星环
(二)局里的局外人
第四节 学术职业阶梯
(一)艰辛攀爬与无奈出局
(二)科学公正与性别尴尬
第四章 大学场域的性别文化
第一节 理论视角
(一)布迪厄的场域与资本理论
(二)文化心理学
(三)女性主义教育学
第二节 大学组织文化的性别隐喻
(一)性别化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二)科层管理和男子气概的理性与效率
第三节 大学学科文化的性别标识
(一)女性学科与学科内的性别标识现象
(二)男性学科与学科内的性别标识现象
(三)解读学科的性别文化
第四节 大学空间文化的性别符码
(一)建筑历史与意识形态
(二)空间规训
第三部分对“学术职业”的性别追问
第五章 学术职业的性别寓言
第一节 学术职业的起源与性别
第二节 标准“学术人”形象的建构
(一)女人/女性气质与理性的悖论
(二)女人/女性气质与科学/科学气质的悖论
第三节 女学者——女性角色的错位与延伸
(一)角色冲突
(二)时间片段
(三)钢索上的舞蹈
第六章 代际、叙事与能动性
第一节 作为“劳动”的学术职业
(一)背景说明
(二)叙说者的故事及解读
第二节 作为“理想”的学术职业
(一)背景说明
(二)叙说者的故事及解读
第三节 作为“选择”的学术职业
(一)背景说明
(二)叙说者的故事及解读
第七章 学术职业的性别突围
第一节 国家责任与策略
(一)国家责任
(二)国家/地区策略
第二节 组织责任与策略
(一)组织责任
(二)组织策略
第三节 个人策略
(一)对素质话语的反思
(二)女教师的个人策略
附录一 研究报告说明函
附录二 访谈提纲(仅供访谈参考)
附录三 观察指南(以课题组会议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王俊,女,湖北潜江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曾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湖北省妇女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与女性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专著《阅读高等教育——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参编著作和教材多部;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伦理学》、《妇女研究》转载。曾主持和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福特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随着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术与市场、商业有了更多的关联,象牙塔与普通公众之间融洽的社会契约被打破,大学改革的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学术职业的问题受到关注。作为“以学术为生”“以学术为业”的女性,“研究型大学的女教师”可谓是一群传统男性领域的闯入者,现在,她们几乎占据了学术职业的“半壁江山”,但她们的职业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她们仍然要同许多无形的压力、歧视以及萦绕心头的被忽视的感觉作斗争”。帮助女教师了解规范其职业生活的各种社会力量,设计出有利于她们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制度支持及政策策略,并在学术职业中创造出更平等或更有包容力的性别体制,营造和谐的学术社区,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理论关怀与社会关怀。事实上,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中,全球范围内社会性别不平等所表现出的广泛性、持久性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已成为诸多领域关注的热点。本书通过田野研究,采用社会性别的分析框架和人种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教育研究的新探索。通过对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女教师日常生活深入细致的描绘,使用“情景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式来探讨在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知识制度、学术制度和组织制度中,大学女教师是如何进行学术职业发展的,以及蕴涵其间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又是怎样产生的。对理论与方法的新尝试,为研究带来了新的发现。以大学场域作为观察维度的研究表明:仔细分析女教师叙述中所呈现的那些看似个人的问题,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制度上与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以及一个更大社会结构的隐喻。在大学场域中,学校的组织文化、管理文化、学科文化乃至校园空间无不呈现出隐喻的性别符码,女教师在大学场域中呈现的“无权化”和“边缘化”状态与学校文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这种文化是学校活动背后的一种不可见的力量,但它却以器物、行为规范、行话、隐喻及仪式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大学场域中的科层制度安排、“男子气概”的理性与效率、学科文化的性别化特质以及大学空间场域所透露出的性别文化共同运作,是造成学术职业中的性别隔离与阶层化问题的重要因素。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