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古希腊政治哲学与宽容的起源
第一节 对“最佳政体”的哲学探求
第二节 对自然的终极关怀和对“平等自由”的古典诠释
第三节 对“次好制度”的寻求和宽容理论的早期建立
第二章 古代宽容与古罗马共和国之宪政实践
第一节 混合政体的宽容品格
第二节 蕴涵宽容理念的“自然法思想”及其法治实践
第三节 “共和宪政”的衰微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意义
一、“共和宪政”的传统
二、绝对权力和根本法的概念
三、宽容的自由思想与法治观念
四、与罗马混合政体相契合的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制度)
第三章 政治哲学的近代转向与现代宽容
第一节 现代宽容的催生:对中世纪宗教歧视与不宽容的反思
第二节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现代宽容
一、政治哲学的近代转向:对自然正义传统的拒斥抑或自然权利论的催生?
二、宽容的天赋权利论:自由的本质抑或不宽容的源泉?
三、宽容作为自由主义的精髓:“正确的路途”抑或“虚无主义”?
第三节 宽容的论证:宽容理念所涉及的几对关系范畴
一、宽容与真理的关系
二、宽容与自由的关系
三、宽容与民主的关系
第四章 现代宽容与立宪(自由)主义之宪政实践
第一节 立宪自由主义的早期实践与“压制性宽容”
第二节 政体宽容:优良政体的理性选择
一、代议制民主与政党制度
二、权力分立与制衡
三、司法独立和违宪审查
第三节 制度宽容:对少数人(群体)的宪政保护
一、少数人(群体)权利保护的宪政发展历程
二、“少数人(群体)”的界定:一个待决的难题
三、少数人(群体)宪政保护的两个面向
四、余论:国家的宽容义务
第四节 宽容的实现:从实体到程序的转变
一、宪法的实体价值如何得以实现
二、宪法程序价值的体现及要求
第五章 宽容的再诠释:宽容宪政之理想模型
第一节 再诠释的必要性、意义与方法
第二节 整体与部分(个体)间的哲学关系范畴与宽容
一、人的可完善性需求与个体自主
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属性
三、部分(个体)与整体间的内在冲突与宽容
第三节 融合与吸收:“民主平等”和“自由平等”的宪政体制与宽容
一、“民主平等”的宪政体制与宽容
二、“自由平等”的宪政体制与宽容
第六章 宽容理念在宪法上的应用
第一节 宪法意义下的宽容及其宪法价值要求
第二节 平等权原则与宽容
——以平等和自由的关系为向度
一、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二、平等属于权利还是原则?
三、平等原则与宽容
四、保持自由和平等间的适度平衡:社会法治国原则作为宪法根本原则
第三节 宽容的界限及其程序性要求——以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为向度
一、宽容在宪法上的界限
二、宽容界限形成的程序要求
三、宽容作为扩大而非限缩基本权利之依据
第四节 宽容与宪法未列举权利之保障
一、宪法未列举权利之界定
二、宪法未列举权利保障与宽容
三、宪法未列举权利保障之实践举例
第五节 民主、多元风险与宽容原则
一、民主与多元风险:法治国家与宽容的意义
二、宽容原则:一个有待确认的宪法原则
三、多元风险社会与宽容——以“克隆”为例
第七章 宽容之难
第一节 “宽容”的中西文化之维
一、“宽容”在西方文化中的释义
二、“宽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释义
三、“宽容”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法治生成的影响
第二节 和谐社会、宪法变迁与方法论
一、和谐社会与宪法共识
二、宪法变迁与权力视角下的方法论
三、余论:宪法的根本属性之检省
第三节 宪政宽容与宪政成长
一、权利(人权)共识与宽容
二、德性宽容与民主的生成
三、宪政成长与宽容的启蒙
参考文献
附录《宽容原则宣言》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