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风骨》
自序
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
关于我的履历
一代风骨今何在?--读《民国那些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争论
文化与制度:鸡与蛋的关系?
从“苦难美学”说开去
重建精神的家园--还是要接着“五四”精神的茬走下去
“平戎策”与“种树书”--中国读书人的入世与出世
爱国的坐标
君王杀人知多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历史
孔子之用,大矣哉!--曲阜之游的遐想
兵马俑前的沉思
方孝孺和布鲁诺
五四运动与《列女传》的联想
关键在于立宪--从袁世凯的洋顾问主张君主制的公案引发的思考
老问题新视角--美国学者写义和团
《坐观天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最近一轮美国金融危机
另一种主流的声音--评吉米·卡特《美国的道德危机》
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旧话重提--伊拉克战争前的思考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美国总统的个人作用
从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内政外交的演变
实现舆论监督的奋斗史--《美国新闻史》读后
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
百年风云启示录--《冷眼向洋》书系总绪论
美国强盛之道
讲和也需要英雄--由拉宾之死想起的
大国保证和平的原则与大小国家平等的信念--论联合国的初始构想
20世纪后半叶世界舞台上的美国
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一份鲜为人知的建议书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中国人在国际关系中的世界观--兼论“中国例外说”
缓慢的解冻--尼克松访华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
百年思想的冲击与撞击
美国研究之我见
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之由来--1945-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的起伏
《感时忧世》
也谈“中国模式”
岁末杂感致友人
断想数则
“三反”运动值得给予积极肯定吗?
千条万条,反腐败是第一条
公民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叫停“形象工程”此其时矣!
可否慢一点奏凯歌?
我的困惑
灾后感言
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必要条件
问题关键在哪里?--也谈收容制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优生还是怪胎?
“小骂大帮忙”新解
什么人“经骂”,什么人“不经骂”
“非典”与“五四”精神
痛定思痛话“非典”:再反思
为实现“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而努力--作为受众对我国新闻媒体的企盼
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困境
我们的“文化”怎么啦?
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大学“评估”之弊
中国人还是应学好中文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也谈学术腐败
大学文科向何处去?
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起,兼及中国国情
人格与国格孰先?
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
男子中心社会的“语境”
跨世纪中国人将何以自处?
有感于冯友兰先生的“反刍”
由宋朝汪藻文章想起大学生辩论竞赛
《不尽出思》
自序
春蚕到死丝未尽
我所知道的冀朝鼎
忆杨朔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忆廖公
关于阿瑟·米勒的点滴回忆
高山流水半世谊--宗璞与我
关于雷海宗先生二三事
发明家凯特林的故事及其启示
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先驱--袁同礼
恩师刘金定
本杰明·斯波克医生访华逸事
中美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鲍大可
忆海伦·斯诺
上世纪50年代初识印度
记饿--“大跃进”余波亲历记
特殊年代的童趣几则
在胡志明家做客
与保尔·罗伯逊同台演出
与师友同游水木清华--《世纪清华》序
清华园里曾读书
何谓素质教育?--回忆母校天津耀华学校
……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