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对比研究
作者:徐曼琳 著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1.9
页数:234
定价:35.00 元
ISBN-13:9787220084188
ISBN-10:7220084188
去豆瓣看看 绪论 白银的月亮
第一节 俄罗斯学界对阿赫玛托娃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俄罗斯学界对茨维塔耶娃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国内学界对两位诗人的个体研究
第四节 两位诗人的对比研究综述
第一章 诗人与命运
第一节 个性与命运
第二节 通信与会面
第三节 相互的献诗
第二章 诗人与传统
查看完整 徐曼琳,女,1967年8月生于重庆市,汉族,文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1989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今;1999年-2000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访学;2005年一2006年在俄罗斯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访学;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在各类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布罗茨基眼中的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从挚爱到疏离》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合作出版《俄语实战口译》教材一部。
《白银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对比研究》结合对20世纪的时代背景和俄罗斯文化语境的观照,用对比的方法对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的创作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诗人的个性与命运、交往与生平出发,以她们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和国内的诗学流亡来透视20世纪俄国诗人的悲剧性命运和他们对诗歌和语言的忠诚。比较两位诗人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她们不同的创作意识和诗学特征,阐述两位诗人诗歌美学的独特构成,发掘她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诗学观和审美倾向,探讨两位诗人对后世俄国诗坛产生的不同影响。
绪论 白银的月亮
第一节 俄罗斯学界对阿赫玛托娃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俄罗斯学界对茨维塔耶娃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国内学界对两位诗人的个体研究
第四节 两位诗人的对比研究综述
第一章 诗人与命运
第一节 个性与命运
第二节 通信与会面
第三节 相互的献诗
第二章 诗人与传统
第一节 月亮辉映太阳之光
一、阿赫玛托娃与普希金
二、茨维塔耶娃与普希金
第二节 象征主义的余音
一、阿赫玛托娃与象征主义
二、茨维塔耶娃与象征主义
第三章 诗人与爱情
第一节 爱情观之比较
第二节 爱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第三节 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第四节 爱情与创作
第五节 女性诗歌--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第四章 诗人与城市
第一节 莫斯科与彼得堡--对立与竞争
一、莫斯科--一个城市的神话
二、彼得堡--一个城市的梦呓
三、对立与竞争
第二节 彼得堡--苦涩的爱
一、生命的摇篮
二、文化的圣殿
三、历史的记忆
第三节 莫斯科--浴血的凤凰
一、三塘巷时期的莫斯科
二、从莫斯科到彼得堡
三、战争和革命中的莫斯科
第五章 诗人与祖国
第一节 动荡中的选择
一、动荡的时代
二、“我淡然不为所动
三、“祖国是无可争辩的记忆与血液”
第二节 天国的侨民与哀泣的缪斯
一、流亡中的乡愁
二、哀泣的缪斯
第三节 诗人眼中的祖国形象
一、“异地啊,我的祖国”
二、故乡的泥土
第六章 诗人与诗艺
第一节 不同的诗学观
一、阿克梅派的忠实践行者
二、特立独行的个性诗人
第二节 “维纳斯是双手的手艺”
第三节 “手艺的秘密”
总论
第一节 诗歌精神
一、对诗歌的忠诚
二、对世界的“拒绝”与“接受”
第二节 审美意识:诗画观与诗乐观
第三节 两位诗人对后世的影响--以布罗茨基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
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大事记
后记
^ 收 起 徐曼琳,女,1967年8月生于重庆市,汉族,文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1989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今;1999年-2000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访学;2005年一2006年在俄罗斯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访学;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在各类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布罗茨基眼中的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从挚爱到疏离》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合作出版《俄语实战口译》教材一部。
《白银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对比研究》结合对20世纪的时代背景和俄罗斯文化语境的观照,用对比的方法对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的创作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诗人的个性与命运、交往与生平出发,以她们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和国内的诗学流亡来透视20世纪俄国诗人的悲剧性命运和他们对诗歌和语言的忠诚。比较两位诗人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她们不同的创作意识和诗学特征,阐述两位诗人诗歌美学的独特构成,发掘她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诗学观和审美倾向,探讨两位诗人对后世俄国诗坛产生的不同影响。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