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壮猷(1902一1970),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史和宋辽金元史专家。原名彰修,字欣安,湖南湘潭人。1918—1923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两年后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等史学大师。192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从白鸟库吉研究东方民族史。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讲师。后又留学法国巴黎大学,随伯希和研究东方民族史。1936年归国,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直到全国解放。抗战期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曾任迁校委员会委员、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社会文化处处长、中南图书馆馆长、湖北省文化局局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是第一、二、三届湖北省政协常委,第二、三届湖北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早年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史地,发表《室韦考》、《契丹民族考》、《鞑靼起源考》、《匈奴语言考》、《匈奴王号考》、《鲜卑语言考》、《三种古西域语之发见及其考释》等论文,并将白鸟库吉的《东胡民族考》一书翻译成中文出版。1932年与傅斯年、徐中舒等合著《东北史纲》,用三千年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驳斥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所谓“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谬论。抗战时期在武汉大学主讲宋辽金元史,兼开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史等课程。1947年出版的《中国史学概要》就是其中国史学史讲录之简编。这个时期重点研究宋史,曾指导学生编成《宋史类编》一书,交重庆正中书局出版,后无下落。《南宋编年史家二李年谱》、《辽金元科举年表》等文章则发表于《说文月刊》、《武汉大学文哲学报》等杂志。在此期间还两次参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工作,写成《凉山口族谱系》、《雷波屏山沐川等县土司家谱》、《蛮夷司文等九土司家谱》等调查报告,发表在《边政公论》等杂志上。解放后主要做文化行政领导工作,也发表过《宋代百家争鸣初探》、《从元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看忽必烈的重农政策》、《战国以来中国步犁发展问题试探》等论文。晚年领导湖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1965年冬在江陵楚墓中发现越王勾践剑等大批珍贵文物,并就越王勾践剑的厘定问题与郭沫若、夏鼐、苏秉琦、唐兰、陈梦家、徐中舒、商承祚等专家书信研讨,后编成《楚墓通讯集》一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0年3月30日逝世于武昌。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