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出版社30年才出齐的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之中文版,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全书800余万字,拥有3000余幅皆为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全书各章均由相关领域的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富有思想性。本书极具收藏价值。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史》,是全球200名技术家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磨一剑撰著成功的。4年前,技术史》中文版作为重点项目列入我国“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3月3日如愿获得了这套中文版7卷本《技术史》。有专家说,这是一部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是他们学习和启发兴趣的不尽的源……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技术史》,被英美媒体冠以“权威”、“宏伟”、“全面”、“专业”、“超群”这样的字眼,应该说非常中肯,决不是溢美之词。中文版的《技术史,做得非常认真,当然也无愧于这样的评价。我读《技术史》,更感兴趣的是它在“技术”、“专业”以外所下的功夫。因为它是“史”,是“技术‘史’。“史”是要让人“知兴替”的。阅读《技术史》第六、第七卷以后,颇有些兴奋。
《技术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跳出了就技术论技术的框框。为此,主编特雷弗·I·威廉斯采取了两大措施。第一,是注重技术与经济、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威廉斯说:“我一直认为有必要强调经济、社会、治诸因素。我要求所有的撰稿人都记住这一点。”威廉斯指出,前5卷主要是告诉读者,什么东西被制造了,以及是何制造的。但是今天,由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这些方面的兴趣日益增长,一点不容忽视。
可以说,在主编的主持下,《技术史》的定位非常明确,它向上游与科学衔接,向下游与社会关联。这里举一个例子。在第五十八章《技术与生活质量》,作者写道:“食品预制在很大程度上从家庭或当地面包房转移到了工厂,这种工供应范围很大——有时供应到世界各地。食品加工技术不仅是保鲜问题,还包括维护公众健康的一系列重要准则。”“食物的安全性、质量的可靠性、实用加工的方便性都很重要。”作者在30年前说的这些话,对我今天的食品工业的生产和管理都有指导意义。作者还指出,“食品搀假是极其有害的——通常是愚昧无知的结果,也于肆无忌惮的贪婪。”“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这些深刻的判断,就如同在评论2004年我国的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1号”事件。食物的安全性、质量的可靠性日益引起公众与管理者的重视,从《技术史》里人们能够得到多启发。
第二,是重视“事件的意义”。威廉斯认为,技术史影响着世界上的许多事件,同时又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事件的意义,即引起这些事件的原因及其结果,难道不是与这些事件一样重要、一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吗?”为了突出“事件的意义”,在第六、第七两卷的开始,安排了简要的历史述评。
在第六卷,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主编所说的“述评”,包括世界历史背景,创新的源,技术发展的源泉,技术发展的经济学,管理、工会、政府的作用,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在《政府在技术发展中的职能》这一节,作者讨论了政府对技术体系发生作用的一些方面——信息、教育与培训、基础研究、政府控制的研究、工业研究。作者指出:“一个国家真正的长期的技术(因也是经济)上的成功,取决于政府与工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政府要将工业现状和长远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并加以分析。”“如果政府要对国家有关技术开发的形式有充分的认识,并将这些情况向工业方面介绍,那就必须拥有优质的统服务,例如人力资源、本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状况、科学与技术的成就及其收益、各部门的生产业绩、专利的销售、技术支付平衡等方面的信息。”这些述评内容广泛而丰富,提供了许多国际经验与理性思考,对相关的读者很有阅读价值。
写科技史读科技史,离不开事件;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的意义。意义使事件不再孤立,意义把事件连成一体。意义使《技术史》更具基础性、整合性,因此更具哲学性。事件的意义,提升了我们阅读的意。
本书特色:
·语言简练平实,术语使用适度,充分注重可读性。
·以图佐文,全书拥有300余幅珍贵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
·尽可能用图版、地图、图表、表格作形象化的说明。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