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刘歆,1.【刘歆】(约公元前四六年至公元后二三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谶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他在长期校理中秘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到大批外人无法看到的古文经籍,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空前的成绩。具体地说来,有以下几点。
查看完整
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他在长期校理中秘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到大批外人无法看到的古文经籍,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空前的成绩。具体地说来,有以下几点。
查看完整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足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万一千字。记载了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山海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歆父子校刊而成。
山经第一卷·南山经
堂庭山
基山
青丘山
箕尾山
长右山
尧光山
鹿吴山
祷过山
丹穴山
鸡山
令丘山
山经第二卷·西山经
松果山
小华山
符禺山
英山
竹山
南山
天帝山
黄山
翠山
女床山
鹿台山
莱山
钟山
泰器山
乐游山
玉山
长留山
阴山
三危山
天山
翼望山
上申山
盂山
白於山
刚山
刚山尾
中曲山
山经第三卷·北山经
求如山
带山
谯明山
涿光山
虢山
丹熏山
石者山
边春山
灌题山
大咸山
少咸山
狱法山
北岳山
浑夕山
县雍山
敦头山
钩吾山
北嚣山
梁渠山
敦题山
马成山
天池山
阳山
景山
小侯山
轩辕山
发鸠山
绣山
泰戏山
饶山
乾山
伦山
山经第四卷·东山经
番条山
独山
泰山
竹山
空桑山
余峨山
耿山
卢其山
姑逢山
凫丽山
孟子山
无皋山
北号山
旄山
东始山
女■山
子桐山
太山
山经第五卷·中山经
渠猪山
牛首山
霍山
阴山
鲜山
阳山
昆吾山
蔓渠山
青要山
瑰山
和山
扶猪山
首山
尸山
密山
夸父山
苦山
堵山
放皋山
少室山
荊山
骄山
女几山
大尧山
龙山
琴鼓山
岷山 女几山
岷山
蛇山
鬲山
熊山
贾超山
复州山
又原山
丙山
丰山
兔床山
皮山
瑶碧山
茑理山
从山
乐马山
■山
倚帝山
衡山
鲜山
历石山
丑阳山
夫夫山
洞庭山
即公山
柴桑山
荣余山
海经第一卷·海外南经
海外南经
结匈国
比翼鸟
羽民国
厌火国
交胫国
不死民
岐舌国
周饶国
海经第二卷·海外西经
三身国
一臂国
奇肱国
形天与帝争神
女丑之尸
女子国
奸辕国
白民国
肃慎国
海经第三卷·海外北经
海外北经
无■国
钟山之神烛阴
一目国
共工之臣相柳氏
聂耳国
夸父与日逐走
海经第四卷·海外东经
大人国
奢比尸
君子国
朝阳之谷神天吴
黑齿国
雨师妾
玄股国
劳民国
东方苟芒
海经第五卷·海内南经
海内南经
枭阳国
氐人国
巴蛇食象
海经第六卷·海内西经
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虚
开明北不死树
开明东有诸巫疗■■
服常树上三头人
开明南树鸟
海经第七卷.海内北经
海内北经
西王母
犬封国
鬼国
■犬
穷奇
■非
据比尸
环狗
林氏国驺吾
从极之渊冰夷
列姑射
大蟹
陵鱼
明祖邑
蓬莱山
海经第八卷·海内东经
海内东经
钜燕
西胡白玉山
会稽山
雷泽中有雷神
海经第九卷·大荒东经
少吴之国
东海夔牛
海经第十卷·大荒南经
黑水玄蛇
三身国
因因乎
海经第十一卷·大荒西经
女娲之肠
石夷
海经第十二卷·大荒北经
肃慎国
大人国
齐州山
一目人
牛黎国
海经第十三卷·海内经
韩流生帝颛顼
伯夷父
炎帝子孙
^ 收 起
堂庭山
基山
青丘山
箕尾山
长右山
尧光山
鹿吴山
祷过山
丹穴山
鸡山
令丘山
山经第二卷·西山经
松果山
小华山
符禺山
英山
竹山
南山
天帝山
黄山
翠山
女床山
鹿台山
莱山
钟山
泰器山
乐游山
玉山
长留山
阴山
三危山
天山
翼望山
上申山
盂山
白於山
刚山
刚山尾
中曲山
山经第三卷·北山经
求如山
带山
谯明山
涿光山
虢山
丹熏山
石者山
边春山
灌题山
大咸山
少咸山
狱法山
北岳山
浑夕山
县雍山
敦头山
钩吾山
北嚣山
梁渠山
敦题山
马成山
天池山
阳山
景山
小侯山
轩辕山
发鸠山
绣山
泰戏山
饶山
乾山
伦山
山经第四卷·东山经
番条山
独山
泰山
竹山
空桑山
余峨山
耿山
卢其山
姑逢山
凫丽山
孟子山
无皋山
北号山
旄山
东始山
女■山
子桐山
太山
山经第五卷·中山经
渠猪山
牛首山
霍山
阴山
鲜山
阳山
昆吾山
蔓渠山
青要山
瑰山
和山
扶猪山
首山
尸山
密山
夸父山
苦山
堵山
放皋山
少室山
荊山
骄山
女几山
大尧山
龙山
琴鼓山
岷山 女几山
岷山
蛇山
鬲山
熊山
贾超山
复州山
又原山
丙山
丰山
兔床山
皮山
瑶碧山
茑理山
从山
乐马山
■山
倚帝山
衡山
鲜山
历石山
丑阳山
夫夫山
洞庭山
即公山
柴桑山
荣余山
海经第一卷·海外南经
海外南经
结匈国
比翼鸟
羽民国
厌火国
交胫国
不死民
岐舌国
周饶国
海经第二卷·海外西经
三身国
一臂国
奇肱国
形天与帝争神
女丑之尸
女子国
奸辕国
白民国
肃慎国
海经第三卷·海外北经
海外北经
无■国
钟山之神烛阴
一目国
共工之臣相柳氏
聂耳国
夸父与日逐走
海经第四卷·海外东经
大人国
奢比尸
君子国
朝阳之谷神天吴
黑齿国
雨师妾
玄股国
劳民国
东方苟芒
海经第五卷·海内南经
海内南经
枭阳国
氐人国
巴蛇食象
海经第六卷·海内西经
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虚
开明北不死树
开明东有诸巫疗■■
服常树上三头人
开明南树鸟
海经第七卷.海内北经
海内北经
西王母
犬封国
鬼国
■犬
穷奇
■非
据比尸
环狗
林氏国驺吾
从极之渊冰夷
列姑射
大蟹
陵鱼
明祖邑
蓬莱山
海经第八卷·海内东经
海内东经
钜燕
西胡白玉山
会稽山
雷泽中有雷神
海经第九卷·大荒东经
少吴之国
东海夔牛
海经第十卷·大荒南经
黑水玄蛇
三身国
因因乎
海经第十一卷·大荒西经
女娲之肠
石夷
海经第十二卷·大荒北经
肃慎国
大人国
齐州山
一目人
牛黎国
海经第十三卷·海内经
韩流生帝颛顼
伯夷父
炎帝子孙
^ 收 起
刘歆,1.【刘歆】(约公元前四六年至公元后二三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谶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他在长期校理中秘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到大批外人无法看到的古文经籍,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空前的成绩。具体地说来,有以下几点。
刘子骏集第一,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把《易》经提到首要的地位。同时,协助刘向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古文易经》校对当时通行的《易经》各种隶书本,把费氏《易》定为古文经典。自孔子以来,六艺次序总是以《诗》、《书》为先,然后一般是《礼》、《乐》、《易》、《春秋》。刘歆认为,“六艺之文,《易》为之原”。他对《易》颇有研究,认为《易》经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圣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因此,六艺之首当推《易经》。从此以后,历代志书和目录关于六艺的次序,均以刘歆的说法为准。至于《易》的流传,西汉施氏、孟氏、梁氏、京房、费氏《易》、高氏《易》等等,都是隶书的抄写本子。刘向、刘歆父子发现了战国遗存的古文本,用来校对各种隶书本,结果只有费氏《易》与古文本相同,于是确定费氏《易》为古文经典。
第二,首次披露了《古文尚书》和《逸礼》的来历,将秘藏的古文经本传出内朝,使更多的士人有机会学习。鲁恭王从孔子旧宅中发现了古文《尚书》与《逸礼》,后由孔安国献给朝廷,藏于秘府。向、歆父子整理时,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出十六篇,并对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今文本作了校核,发现了一些脱字之处。刘款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首次披露孔壁古书的事实,使朝野士人都知道还有《古文尚书》与《逸礼》的存在。这对推动古文经典的广泛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首次把《毛诗》归于古文经典。刘歆少时通习今文《诗》学,后来才读到《毛诗》。他根据内朝秘府的资料,知道“又有毛公之学,在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汉书·艺文志》)。第四,首次把《周官》称为“经”,列入古文经典。《周官》名称,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原来不称“经”,与儒家经典没有什么关系。刘向、刘歆整理时,开始归入“六艺略”礼类,称之为《周官经》六篇。第五,重新整理《左氏春秋》,探求全书的义理。从汉初直到汉成帝时,传习《左氏春秋》的有北平侯张苍、贾谊、赵人贯公、张禹、尹更始及其子尹咸、翟方进、房风等人。由于“《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访而已。”刘歆校“中秘书”时,看到《左氏传》古文本“大好之”。遂向丞相翟方进和亟相史尹咸学习《左氏春秋》,质问大义。史称,“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刘歌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决不能理解为刘歆开始附加上解经的评论(如历代某些今文经学家所认为的)。其实,《左氏春秋》流传至战国末期,已逐渐地加上“礼也”、“非礼也”、“君子曰”、“仲尼曰”之类评论。至于《左传》中所谓五十凡例,也是原有的,并非刘歆伪造。这就是说,刘歆改变了过去只注意文字训诂的局面,进而着重“发明”即阐发全书的微言大义;不仅件”章句”,而且讲“义理”。这样,《左氏传》经由刘歆的引传解经,“章句”与“义理”皆备,成为汉代《春秋》学的一家,可与《公羊传》和《毅梁传》相抗衡。刘歆还强调左丘明这个传说人物的可靠性,说他“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汉书·刘歆传》)这当然没有什么真实的根据,不过是用来抬高《左传》在六艺书中的地位罢了。
刘歆对“五经”古文经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汉哀帝即位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下沼征询臣下对立《左传》博士的意见,同时让刘歆去跟今文经博士们讨论经义。今文博士“不肯置对”,拒绝设立古文经博士的建议。这使刘歆十分恼火,写了一篇驳斥太常博士的书文。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是汉代经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献。它首先肯定了孔子与六艺的关系,认为孔子正乐、《雅》、《颂》,修《易》,序《书》,制《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夫子薨而微言绝,经历战国和暴秦”,“道术由是遂灭”。汉兴七八十年间,虽然经书颇出,广立学官,建置博士,但是,“离于全经,固已远矣”。接着,书中披露了孔壁古文《尚书》与《逸礼》发现的事实,介绍了秘府所藏左丘明撰的《春秋》古文本,指责太常博士们“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最后强调指出,根据汉宣帝广立《毅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的成例,“义虽相反,尤并置之”,应当将古文经列为学官。“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嫉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汉书·刘歆传》)。刘歆的言辞甚切,引起太常博士们的怨恨。大司空师丹大怒,“奏歌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尽管汉哀帝袒护刘歆,以为“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汉书·刘歆传》)但刘歆终究得罪了当权大臣,又为今文博士们所讪谤,被迫离京去当地方官,数年后以病免官,居家不出。
汉平帝即位,王莽操纵朝政,重新起用刘歆。王莽自比周公,号“安汉公”,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追溢孔子曰“褒成宣尼公”。在这些活动的背后,包藏着王莽篡汉的祸心;而刘歆成了王莽政治阴谋的追随者。《汉书·儒林传》载:“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但这时倡导古文经学,已经丧失了学术意义,成为王莽政治阴谋活动的一个部分。壬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刘歆成为国师,号“嘉新公”。王莽改制时,始称《周官》为《周礼》,根据《周礼》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专念稽古之事”,如班固所揭露的:“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样,刘歆以古文经学服务于王莽的改制活动,建置《周官经》博士,也就无学术价值可言。当时,左将军公孙禄对王莽说:“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汉书·王莽传下》)
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他谋诛王莽,事泄自杀。刘歆的著作大多已亡散,其《移让太常博士书》今保存在《汉书·刘歆传》中,其《七略》今基本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其《三统历谱》在《汉书·律历志》中也尚存梗概。此外如《尔雅注》、《钟律书》等均佚。明代人曾辑有《刘子骏集》。
^ 收 起
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他在长期校理中秘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到大批外人无法看到的古文经籍,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空前的成绩。具体地说来,有以下几点。
刘子骏集第一,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把《易》经提到首要的地位。同时,协助刘向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古文易经》校对当时通行的《易经》各种隶书本,把费氏《易》定为古文经典。自孔子以来,六艺次序总是以《诗》、《书》为先,然后一般是《礼》、《乐》、《易》、《春秋》。刘歆认为,“六艺之文,《易》为之原”。他对《易》颇有研究,认为《易》经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圣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因此,六艺之首当推《易经》。从此以后,历代志书和目录关于六艺的次序,均以刘歆的说法为准。至于《易》的流传,西汉施氏、孟氏、梁氏、京房、费氏《易》、高氏《易》等等,都是隶书的抄写本子。刘向、刘歆父子发现了战国遗存的古文本,用来校对各种隶书本,结果只有费氏《易》与古文本相同,于是确定费氏《易》为古文经典。
第二,首次披露了《古文尚书》和《逸礼》的来历,将秘藏的古文经本传出内朝,使更多的士人有机会学习。鲁恭王从孔子旧宅中发现了古文《尚书》与《逸礼》,后由孔安国献给朝廷,藏于秘府。向、歆父子整理时,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出十六篇,并对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今文本作了校核,发现了一些脱字之处。刘款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首次披露孔壁古书的事实,使朝野士人都知道还有《古文尚书》与《逸礼》的存在。这对推动古文经典的广泛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首次把《毛诗》归于古文经典。刘歆少时通习今文《诗》学,后来才读到《毛诗》。他根据内朝秘府的资料,知道“又有毛公之学,在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汉书·艺文志》)。第四,首次把《周官》称为“经”,列入古文经典。《周官》名称,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原来不称“经”,与儒家经典没有什么关系。刘向、刘歆整理时,开始归入“六艺略”礼类,称之为《周官经》六篇。第五,重新整理《左氏春秋》,探求全书的义理。从汉初直到汉成帝时,传习《左氏春秋》的有北平侯张苍、贾谊、赵人贯公、张禹、尹更始及其子尹咸、翟方进、房风等人。由于“《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访而已。”刘歆校“中秘书”时,看到《左氏传》古文本“大好之”。遂向丞相翟方进和亟相史尹咸学习《左氏春秋》,质问大义。史称,“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刘歌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决不能理解为刘歆开始附加上解经的评论(如历代某些今文经学家所认为的)。其实,《左氏春秋》流传至战国末期,已逐渐地加上“礼也”、“非礼也”、“君子曰”、“仲尼曰”之类评论。至于《左传》中所谓五十凡例,也是原有的,并非刘歆伪造。这就是说,刘歆改变了过去只注意文字训诂的局面,进而着重“发明”即阐发全书的微言大义;不仅件”章句”,而且讲“义理”。这样,《左氏传》经由刘歆的引传解经,“章句”与“义理”皆备,成为汉代《春秋》学的一家,可与《公羊传》和《毅梁传》相抗衡。刘歆还强调左丘明这个传说人物的可靠性,说他“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汉书·刘歆传》)这当然没有什么真实的根据,不过是用来抬高《左传》在六艺书中的地位罢了。
刘歆对“五经”古文经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汉哀帝即位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下沼征询臣下对立《左传》博士的意见,同时让刘歆去跟今文经博士们讨论经义。今文博士“不肯置对”,拒绝设立古文经博士的建议。这使刘歆十分恼火,写了一篇驳斥太常博士的书文。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是汉代经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献。它首先肯定了孔子与六艺的关系,认为孔子正乐、《雅》、《颂》,修《易》,序《书》,制《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夫子薨而微言绝,经历战国和暴秦”,“道术由是遂灭”。汉兴七八十年间,虽然经书颇出,广立学官,建置博士,但是,“离于全经,固已远矣”。接着,书中披露了孔壁古文《尚书》与《逸礼》发现的事实,介绍了秘府所藏左丘明撰的《春秋》古文本,指责太常博士们“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最后强调指出,根据汉宣帝广立《毅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的成例,“义虽相反,尤并置之”,应当将古文经列为学官。“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嫉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汉书·刘歆传》)。刘歆的言辞甚切,引起太常博士们的怨恨。大司空师丹大怒,“奏歌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尽管汉哀帝袒护刘歆,以为“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汉书·刘歆传》)但刘歆终究得罪了当权大臣,又为今文博士们所讪谤,被迫离京去当地方官,数年后以病免官,居家不出。
汉平帝即位,王莽操纵朝政,重新起用刘歆。王莽自比周公,号“安汉公”,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追溢孔子曰“褒成宣尼公”。在这些活动的背后,包藏着王莽篡汉的祸心;而刘歆成了王莽政治阴谋的追随者。《汉书·儒林传》载:“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但这时倡导古文经学,已经丧失了学术意义,成为王莽政治阴谋活动的一个部分。壬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刘歆成为国师,号“嘉新公”。王莽改制时,始称《周官》为《周礼》,根据《周礼》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专念稽古之事”,如班固所揭露的:“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样,刘歆以古文经学服务于王莽的改制活动,建置《周官经》博士,也就无学术价值可言。当时,左将军公孙禄对王莽说:“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汉书·王莽传下》)
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他谋诛王莽,事泄自杀。刘歆的著作大多已亡散,其《移让太常博士书》今保存在《汉书·刘歆传》中,其《七略》今基本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其《三统历谱》在《汉书·律历志》中也尚存梗概。此外如《尔雅注》、《钟律书》等均佚。明代人曾辑有《刘子骏集》。
^ 收 起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足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万一千字。记载了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山海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歆父子校刊而成。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