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
作者:赵凯华,罗蔚茵 著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
页数:454
版本:2
定价:39.20 元
ISBN-13:9787040226379
ISBN-10:7040226375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实验基础与基本原理
§1.热辐射与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1.1 一般特征与辐射场的定量描述
1.2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
1.3 绝对黑体和黑体辐射
1.4 斯特藩一玻耳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
1.5 维恩公式和瑞利一金斯公式
1.6 辐射场的态密度和能均分定理
1.7 普朗克公式与能量子假说
§2.光的粒子性和电子的波动性
2.1 光电效应
2.2 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与光电效应的解释
2.3 康普顿效应
2.4 德布罗意波
§3.电子干涉实验概率幅及其叠加
3.1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3.2 追踪电子
3.3 用概率幅来描述
§4.海森伯不确定度关系动力学变量算符
4.1 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
4.2 动量的平均值与动量算符
4.3 算符的本征值
4.4 动量与位置算符的对易关系
§5.轨道角动量
5.1 轨道角动量算符
5.2 轨道角动量的对易关系
5.3 轨道角动量的本征值与本征态的简并度
§6.空间操作算符薛定谔方程
6.1 动量与空间平移算符
6.2 角动量与空间转动算符
6.3 薛定谔方程
6.4 定态
§7.态矢和态矢空间
7.1 从光子线偏振态的分解说起
7.2 圆偏振态的分解
7.3 态矢和态矢空间
7.4 基矢变换
7.5 算符的本征矢和本征值
7.6 动力学变量的测量与平均值
7.7 守恒量
7.8 对易算符的共同本征态与动力学变量完全集问题
§8.电子的自旋
8.1 角动量和磁矩的关系
8.2 施特恩一格拉赫实验
8.3 原子的磁矩
8.4 电子自旋泡利矩阵
§9.光子的角动量
9.1 光子自旋角动量
9.2 电偶极辐射和磁偶极辐射
9.3 电偶极辐射光子的角动量矩阵
§10.光子的发射与吸收
10.1 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理论
10.2 光子的产生算符和消灭算符
§1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小结
11.1 基本概念
11.2 基本公设
本章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双态系统
§1.等价双态系统
1.1 能级离散系统中薛定谔方程的矩阵形式
1.2 氨分子概率幅的振荡与能级的分裂
1.3 苯分子的“共振能”
1.4 染料分子的共轭双键
1.5 氢分子离子
§2.量子共振
2.1 问题的提出
2.2 拉比严格解
2.3 共振与失谐
2.4 弱场近似
2.5 考虑衰减时的情形
§3.受激发射理论中的爱因斯坦A、B系数
3.1 问题的提出
3.2 外场对原子系统的微扰
3.3 爱因斯坦A、B系数
§4氨分子微波激射
4.1 静电场中的氨分子
4.2 微波场中的氨分子
4.3 氨分子频标
§5.拉莫尔进动与磁共振
5.1 拉莫尔进动的经典模型
5.2 布洛赫方程
5.3 拉莫尔进动的量子描述
5.4 核磁共振的量子描述
5.5 核磁共振的应用
§6.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分裂
6.1 两个自旋1/2粒子态矢空间的直积
6.2 总自旋角动量算符的本征态
6.3 氢原子基态的超精细结构
6.4 超精细塞曼分裂
6.5 氢原子激射器
6.6 量子频标综述
本章提要
思考题
习越
第三章 从一维系统到凝聚态物质
§1.散射态
1.1 直角势垒和直角势阱的散射态
1.2 量子隧穿效应的实例
§2.束缚态
2.1 束缚态能级的量子化
2.2 直角势阱
2.3 量子围栏——实现波函数的测量
2.4 谐振子
§3.一维晶格中的电子
3.1 能带
3.2 电子在有缺陷晶格上的散射
3.3 电子被晶格的不完整性俘陷
§4.半导体
4.1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区别
4.2 内禀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和浓度
4.3 掺杂
4.4 电子和空穴的有效质量
4.5 非平衡载流子的扩散与复合
4.6 PN结及其整流作用
4.7 晶体管
§5.声子
5.1 一维晶格中纵波的简正表示
5.2 格波的量子化
5.3 晶格的热导
5.4 金属的电导
5.5 元激发的概念
§6.超导电现象和唯象理论
6.1 零电阻临界温度
6.2 临界电流密度和临界磁场
6.3 迈斯纳效应与磁通量子化
6.4 二流体模型
6.5 伦敦方程
6.6 唯象理论对超导现象的解释
6.7 用磁矢势表示伦敦方程
§7.超导微观理论
7.1 同位素效应
7.2 电声子相互作用
7.3 库珀对
7.4 BCS理论
§8.磁场中的带电粒子
8.1 磁场中的动量算符
8.2 磁场中波函数的相因子
8.3 AB效应
8.4 对超导体磁性能的微观理论解释
8.5 AB效应和磁通量子化的实验验证
§9.超导隧穿与量子干涉效应
……
第四章 原子 分子
第六章 量子力学的新进展
附录A 线性代数
附录B 高斯函数与高斯积分
附录C 物理常量 单位换算与数据
赵凯华,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基础物理教学指导组组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教学委员会主任。科研方向为等离子体理论和非线性物理。主要著作有《电磁学》(与陈熙谋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材优秀奖),《光学》(与钟锡华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材优秀奖),《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第三届优秀教材一等奖)等。
罗蔚茵,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中山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基础物理教学指导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力学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优秀教材二等奖),《热学基础》(与许煜寰合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等。
《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物理学和天文学“九五”规划教材。从教学顺序上看,《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是《新概念物理教程》中的第五本,全套书各本的编写和改革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但根据内容的特点,本卷更加强调用普通物理课的风格讲述量子物理。《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取材覆盖所有量子物理的各个重要方面和前沿课题,远超出传统普通物理教材中的“原子物理”部分;《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也不是“量子力学”教材,因书中只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而不涉及量子力学中较深的数学和许多重要的计算方法。《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只要求读者学过普通物理的光学部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共分实验基础与基本原理,双态系统,从一维系统到凝聚态物质,原子、分子,原子核、粒子,量子力学的新进展等六章和线性代数、高斯函数与高斯积分、物理常量等三个附录。
《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特别适合物理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选用。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第2版)》也是教师备课时很好的参考书和优秀学生的辅助读物。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