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数学教育(1938-2008)
![我亲历的数学教育(1938-2008)](http://img11.360buyimg.com/n7/13712/0ffb4cbf-b76a-41dd-8517-0d130a5b2533.jpg)
自序
第一篇 学算春秋
1 100年前的数学教科书
2 1930年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杂忆
附 差不多先生传
3 1940年代我所接受的中学数学教学
附 奉化中学忆旧
4 考入大连工学院造船系
5 我成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
6 学习苏联数学教育的1950年代
7 研究生班:师范大学数学教师的摇篮
8 苏联卫星触发全球教育改革
9 1956年的教材写着“i=√1”
附 i=√1?
10 在曲折中走向一个高峰——记1963年的“数学教学大纲”
11 师从夏道行先生从事算子谱论研究
12 “文革”十年风雨中的两件翻译工作
13 拨乱反正编写大学数学教材
14 1980年前后的数学时髦:突变理论和布尔巴基
15 李秉彝:20年的友谊
16 几次“算子理论”会议
17 参与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活动
18 数学分析课程的改革
20 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高潮
21 关于欣赏微积分
附 微积分赏析漫谈
22 高师院校数学系的课程设置
第二篇 数教经纬
23 1986年“下海”从事数学教育
24 三个研究生和三本书
25 邀请弗赖登塔尔访华
附 弗赖登塔尔在中国
26 《数学教育学报》的创办
27 结识严士健、苏式冬和游铭钧
28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从宁波开始
29 扬州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充满了学术氛围
30 以后各届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的活动
31 数学问题集、数学教案集、博士论文集的出版
32 我和北师大诸位先生的交往
33 担任《数学教学》主编20年
附 从清兵“放枪不瞄准”的毛病说起
34 我所认识的徐利治先生
35 与张景中先生的交往
36 2000: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
37 不是博导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38 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
附 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
39 数学教育形态和国内外数学教育理论的呼应
40 戴再平和数学开放题
41 “双基”研究和2002、2004两次高级研讨班
42 陈省身先生关于数学教育的遗言
附 陈省身教授谈数学教育
43 21世纪“数学教育学”教材的建设
44 对数学教学中“去数学化”的批评
附 当心“去数学化”
45 退休之后关于数学文化和数学德育的研究
46 珠算:不该遗忘的角落
附1 日本小学算术学习指导要领中有关珠算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附2 德国和日本的数学教材剪影
47 数学教育的上海特色
附1 有关论证几何的前言
附2 阅读材料
48 介入小学数学教育
附 话说分数(节录)
49 出版界的一些朋友
50 一个句号:重庆、澳门、宁波聚焦数学教育
51 向上海的老师们学习
52 感谢我的合作者们
53 论述“学科教育”
54 还能做点什么
55 数学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
附 数学教育改革开放30年
第三篇 国门内外
56 1988:走向ICME-6
57 访问德国明斯特和柏林
58 与丁尔升先生一起访巴黎
59 两访芝加哥大学
60 可以说东亚数学教育学派吗
61 1993年的中日美数学教育会议
62 1994年的ICMI-中国上海会议
63 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执行委员
64 连续参加5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65 考察美国的数学教育
66 香港的数学教育界朋友
67 澳门来往
68 从“新手”到“老星”
69 一个追求:数学教育的中国特色
70 2007年旅美数学教育见闻
第四篇 数史钩沉
71 《20世纪数学史话》:为数学而历史
附 《20世纪数学史话》序
72 关注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
附 20世纪的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的主流
73 陈省身先生的一封来信
74 在纽约市立大学一年
75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的收获
76 三访纽约石溪
附 创新:面对原始问题
77 在美国访问著名华人数学家
78 为历史而历史:追寻现代数学足迹
79 《杨振宁文集》、《陈省身文集》和《陈省身传》
80 1998年的马赛会议
81 为教育而历史
附 一次数学史知识测验所见
82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附 对称与对仗
83 数学史与数学哲学
84 刘钝约我为《科学文化评论》写稿
附 关于科学家的国籍问题
85 寻访美国数学胜迹
论著目录
人名索引
后记
第一篇 学算春秋
1 100年前的数学教科书
2 1930年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杂忆
附 差不多先生传
3 1940年代我所接受的中学数学教学
附 奉化中学忆旧
4 考入大连工学院造船系
5 我成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
6 学习苏联数学教育的1950年代
7 研究生班:师范大学数学教师的摇篮
8 苏联卫星触发全球教育改革
9 1956年的教材写着“i=√1”
附 i=√1?
10 在曲折中走向一个高峰——记1963年的“数学教学大纲”
11 师从夏道行先生从事算子谱论研究
12 “文革”十年风雨中的两件翻译工作
13 拨乱反正编写大学数学教材
14 1980年前后的数学时髦:突变理论和布尔巴基
15 李秉彝:20年的友谊
16 几次“算子理论”会议
17 参与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活动
18 数学分析课程的改革
20 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高潮
21 关于欣赏微积分
附 微积分赏析漫谈
22 高师院校数学系的课程设置
第二篇 数教经纬
23 1986年“下海”从事数学教育
24 三个研究生和三本书
25 邀请弗赖登塔尔访华
附 弗赖登塔尔在中国
26 《数学教育学报》的创办
27 结识严士健、苏式冬和游铭钧
28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从宁波开始
29 扬州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充满了学术氛围
30 以后各届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的活动
31 数学问题集、数学教案集、博士论文集的出版
32 我和北师大诸位先生的交往
33 担任《数学教学》主编20年
附 从清兵“放枪不瞄准”的毛病说起
34 我所认识的徐利治先生
35 与张景中先生的交往
36 2000: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
37 不是博导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38 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
附 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
39 数学教育形态和国内外数学教育理论的呼应
40 戴再平和数学开放题
41 “双基”研究和2002、2004两次高级研讨班
42 陈省身先生关于数学教育的遗言
附 陈省身教授谈数学教育
43 21世纪“数学教育学”教材的建设
44 对数学教学中“去数学化”的批评
附 当心“去数学化”
45 退休之后关于数学文化和数学德育的研究
46 珠算:不该遗忘的角落
附1 日本小学算术学习指导要领中有关珠算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附2 德国和日本的数学教材剪影
47 数学教育的上海特色
附1 有关论证几何的前言
附2 阅读材料
48 介入小学数学教育
附 话说分数(节录)
49 出版界的一些朋友
50 一个句号:重庆、澳门、宁波聚焦数学教育
51 向上海的老师们学习
52 感谢我的合作者们
53 论述“学科教育”
54 还能做点什么
55 数学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
附 数学教育改革开放30年
第三篇 国门内外
56 1988:走向ICME-6
57 访问德国明斯特和柏林
58 与丁尔升先生一起访巴黎
59 两访芝加哥大学
60 可以说东亚数学教育学派吗
61 1993年的中日美数学教育会议
62 1994年的ICMI-中国上海会议
63 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执行委员
64 连续参加5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65 考察美国的数学教育
66 香港的数学教育界朋友
67 澳门来往
68 从“新手”到“老星”
69 一个追求:数学教育的中国特色
70 2007年旅美数学教育见闻
第四篇 数史钩沉
71 《20世纪数学史话》:为数学而历史
附 《20世纪数学史话》序
72 关注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
附 20世纪的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的主流
73 陈省身先生的一封来信
74 在纽约市立大学一年
75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的收获
76 三访纽约石溪
附 创新:面对原始问题
77 在美国访问著名华人数学家
78 为历史而历史:追寻现代数学足迹
79 《杨振宁文集》、《陈省身文集》和《陈省身传》
80 1998年的马赛会议
81 为教育而历史
附 一次数学史知识测验所见
82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附 对称与对仗
83 数学史与数学哲学
84 刘钝约我为《科学文化评论》写稿
附 关于科学家的国籍问题
85 寻访美国数学胜迹
论著目录
人名索引
后记
张奠宙,浙江奉化人,1933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198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95一1998年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成员。现兼任《高中数学课程国家标准》研制组两组长之一。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7年获全国教师奖(曾宪梓奖)一等奖。 长期担任数学分析和函数论课程的教学。数学研究领域为泛函分析。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等杂志发表算子谱论的论文多篇。 在教学之余,从事现代数学史研究。有《陈省身传》、《20世纪数学史话》、《20世纪数学经纬》、《中国现代数学史略》、《中国数学教育史话》等著作。并有一批论文(英文)在《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等杂志发表。 1986年以后,从事数学教育研究。主持“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15年。著有《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数学方法论稿》、《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等10余种。
由张奠宙编著的《我亲历的数学教育》内容介绍:人生步入晚年,回首往事,总会觉得某些情景有点历史价值。如果是社会政要,会写回忆录记载世事风云;倘若是文化名人,则会写人生感怀,回忆趣事逸闻。至于我等普通学人,也就是如实纪事,留下一些个人的所见所闻。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pic/gongzhong_120.jpg)
微信公众号
![](/pic/jinqun_258.jpg)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