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荐书
作者:(法) 托克维尔 (英) 亚当·斯密 著 陈玮,谢宗林 译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4
页数:690
定价:56.00 元
ISBN-13:9787511716101
ISBN-10:7511716105
去豆瓣看看 《旧制度与大革命》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认识互相矛盾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是政治性的,但它为什么和宗教革命有着同样的形式
第四章 为什么全欧洲几乎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且它们又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五章 什么是大革命真正的成就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让民众憎恶
第二章 中央集权制并未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大革命和帝国的功劳,而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三章 现在的“监护状态”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免责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如何侵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被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行政风格和风俗
第七章 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而言,法国的首都如何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篡夺了整个帝国的控制权
第八章 在法国,人们变得彼此极为相似
第九章 这些极为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小小的团体,并且彼此独立且互不关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造成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自由的类别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种进步,但为何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在某些方面竟比13世纪还糟
第十三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如何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十四章 去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流行一时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十五章 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十六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度下最繁荣的时期,但为何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十七章 为什么减轻人民负担的努力反而激起了人民反抗
第十八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
第十九章 为何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
第二十章 大革命是怎样从既有事物中自发产生的
注 释
一、(第一编第四章)罗马法在德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第一编第四章)从封建君主制向民主君主制演变
三、(第一编第四章)德意志自由城市的衰落——帝国城市
四、(第二编第一章)德意志的农奴制存在情况
五、(第二编第一章)腓特烈二世法典
六、(第二编第一章)德意志农民的财产
七、(第二编第一章)大革命前十年,什一税激怒人民的例子
八、(第二编第一章)教士的封建特权
九、(第二编第二章)国家提供的公共慈善——偏心
十、(第二编第二章)路易十四政府的精神
十一、(第二编第三章)18世纪的市政的突出特质
十二、(第二编第三章)路易十四破坏了城市的行政自由
十三、(第二编第五章)正是在加拿大,人们才能对旧制度的行政中央集权制作出最好的评价
十四、(第二编第八章)各省领主的地租税和其他收入
十五、(第二编第九章)共同讨论事务在反种姓领域中起到的作用
十六、(第二编第九章)各省的政治自由来源古老
十七、(第二编第九章)贵族捐税特权的体现
十八、(第二编第十章)《阿瑟·扬1789年游记》之中的发现
十九、(第二编第十一章)1789年贵族阶级陈情书分析
二十、(第二编第十二章)旧制度下的政府被迫自我节制的一个原因
二十一、(第二编第十三章)18世纪哲学的特质就是崇拜人类的理性
二十二、(第二编第十四章)去宗教信条的发端
二十三、(第二编第十六章)德意志政治制度改革的诉求
二十四、(第二编第十六章)英国的司法制度
二十五、(第二编第十九章)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道德情操论》
译者序
告读者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同情感
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 言
第一节 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 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 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 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 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 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 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 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
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 言
第一节 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
第二节 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 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
第四节 前几节的要点重述
第五节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 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 言
第一节 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这种感觉出轨的终极原因
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节 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第二节 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三节 论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第四节 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节 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威,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
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
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好品格
引 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 言
第一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
第二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
第三节 论博爱
第三章 论克己
结 论
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引 言
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 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引 言
第一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 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
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世家,一生跌宕起伏,曾热心于参与法国政治活动,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还曾出任外交部长。但后来他对政治日益失望,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于是主动淡出政治舞台,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和写作,传播自己的自由思想。
1835年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出版,自此他饮誉西方。《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出版于1840年,次年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仅36岁。此后15年他没有发表什么重要著作,只在从政之余思索新著的主题。在1956年出版《旧制度与大革命》后,托克维尔计划续写第二卷,然而1959年因病去世未能完成,给后世留下莫大的遗憾。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谢宗林,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曾任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常在《经济前瞻》、《东南亚经贸报道》等知名专业期刊发表论述,译著有《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以及《不要命的自负》等。
《旧制度与大革命》: 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探讨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揭示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走向恐怖独裁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却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受到王权专制的侵害而变得摇摇欲坠,最终因大革命的爆发而坍塌,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引发后来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思考与探索的现象与问题,例如: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轻的地方爆发,等等。该书对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改革、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为两编。 第一编直接讨论大革命本身,提示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它意在毁掉那些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第二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作者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首先描述那些比较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然后再刻画那些比较直接的原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属于民情和风尚层面的原因。总体说来,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旧制度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中央集权制的专政因素,这是一种已经变质了的封建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旧制度,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因为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再者因为改革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反而使得剩下的那些压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作者认为,在大革命后必然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地丧失了自由。但是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 ……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 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全译本)》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