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四部曲系列(套装共4册)
《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
小序
第一章 吾乡
第二章 吾家
第三章 我读小学的时候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第六章 战神指路(一)
查看完整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
小序
第一章 吾乡
第二章 吾家
第三章 我读小学的时候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第六章 战神指路(一)
查看完整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老家跟着父亲打游击;1942年,他穿过日占区,到达安徽阜阳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抗战末期,他成为国民党宪兵,历经徐州、南京、上海、葫芦岛、沈阳,洞悉国民党真实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穿着解放军服跋山涉水,逃到台湾,乱中景象尽收眼底;1950年代,他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做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阅尽台湾文化界内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与沉浮。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在台湾,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和当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在台湾,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和当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一部《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回忆录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查看完整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一部《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回忆录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查看完整
《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
小序
第一章 吾乡
第二章 吾家
第三章 我读小学的时候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第六章 战神指路(一)
第七章 战神指路(二)
第八章 战争的教训
第九章 折腰大地
第十章 田园喧哗
第十一章 摇到外婆桥
第十二章 热血未流
第十三章 插柳学诗
第十四章 母亲的信仰
《回忆录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由兰陵至阜阳路线示意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一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二图)与生命对话(代序)
第一部
1 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2 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
第二部
1 我,一个伪造的人
2 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
3 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 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
5 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
6 “入鲁”并未认真实行?
7 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秘密
8 师友,在光阴里
9 莫等闲小看了疥癣之疾
10 将门子弟品尝抗战滋味
11 这样那样,渐渐长大
12 都是生物惹的祸
13 小说女主角会见记
14 贫穷的母亲养育了太多的孩子
15 五叔毓珍
16 一百块钱欠了四十年
17 群众的愤怒转向了
18 那天,战争几乎吞噬我
19 我不敢感谢上帝
第三部
1 跟着摩西过红海
2 梦中,文峰塔上的歌声
3 从流亡三部曲中醒来
4 把好酒留到末日
5 世界上最长的散步
6 黄土平原上一行脚印
7 宛西,我闻我见我思
8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9 一个读庄子的人谈论政局
第四部
1 如果……这里就是江南
2 最好的哲学老师
3 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闻
4 从军文告引发澎湃的热情
5 悲壮与荒谬:无可评论
6 牛老师,戏剧与人生
7 新师表如此如此
8 孤雁不堪愁里听
9 爱情,苦闷的象征?
10 千里万里,爱情的网罗里
11 打日本,我过足瘾了!
12 总得让我想一想
13 抗战胜利,别有一番滋味
14 形象是日渐磨损的币面
15 迟到的歌声:散了吧
16 王吉林:死有锐于利刃
17 兴安日报,文学之路第一步
第五部
大结局
附录
难忘的岁月
《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
王鼎钧关山夺路略图名词带来的迷惑和清醒(代序)
第一部
1 竹林里的决定,离开汉阴
2 宪兵连长以国家之名行骗
3 参加学潮,反思学潮
4 最难走的路,穿越秦岭
5 新兵是怎样炼成的(上)
6 新兵是怎样炼成的(下)
7 两位排长怎样庇护我
8 南京印象—— 一叠报纸
9 南京印象—— 一群难民
10 我爱上海——我爱自来水
11 我所看到的日俘日侨
第二部
1 沈阳市的马前马后
2 宪兵的学科训练
3 宪兵的勤务训练
4 我第一天的差事
5 左翼文学熏陶纪事
6 我从文学的窗口进来
7 东北一寸一寸向下沉沦
8 小兵立大功幻想破灭
9 我的名字王鹤霄
10 贪污哲学智仁勇
11 秦皇岛上的文学因缘
12 由学运英雄于子三看学潮
13 满纸荒唐见人心
14 山东——从洗衣板到绞肉机
15 山东——天敌之下的九条命
16 东北,那些难忘的人
17 滚动的石头往哪里滚
第三部
1 天津中共战俘营半月记
2 为一只眼睛奋斗
3 胶济路上的人间奇遇
4 上海市生死传奇(上)
5 山东青年的艰苦流亡
6 上海市生死传奇(下)
写在《关山夺路》出版以后
参考资料
《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
代自序
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
十年灯
用笔杆急叩台湾之门
匪谍是怎样做成的
我从瞭望哨看见什么
投身广播见证一页古早史
张道藩创办小说研究组
小说组的讲座们
胡适从我心头走过
广播文学先行一步
反共文学观潮记
特务的显性骚扰
我与《公论报》的一段因缘
难追难摹的张道藩
走进广播事业的鼎盛繁荣
十年乱花
我从胡适面前走过
魏景蒙一半是名士一半是斗士
方块文章画地为牢
艺术洗礼现代文学的潮流
霓虹灯下的读者
我能为文艺青年做什么
特务的隐性困扰
省籍情结拆不完的篱笆
张道藩的生前身后是是非非
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亮光
十年一线天
你死我活办电视
乡土文学的旋涡
与特务共舞
我和军营的再生缘
我与学校的已了缘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上)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下)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王鼎钧台湾时期文学生活大事记
^ 收 起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
小序
第一章 吾乡
第二章 吾家
第三章 我读小学的时候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第六章 战神指路(一)
第七章 战神指路(二)
第八章 战争的教训
第九章 折腰大地
第十章 田园喧哗
第十一章 摇到外婆桥
第十二章 热血未流
第十三章 插柳学诗
第十四章 母亲的信仰
《回忆录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由兰陵至阜阳路线示意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一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二图)与生命对话(代序)
第一部
1 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2 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
第二部
1 我,一个伪造的人
2 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
3 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 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
5 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
6 “入鲁”并未认真实行?
7 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秘密
8 师友,在光阴里
9 莫等闲小看了疥癣之疾
10 将门子弟品尝抗战滋味
11 这样那样,渐渐长大
12 都是生物惹的祸
13 小说女主角会见记
14 贫穷的母亲养育了太多的孩子
15 五叔毓珍
16 一百块钱欠了四十年
17 群众的愤怒转向了
18 那天,战争几乎吞噬我
19 我不敢感谢上帝
第三部
1 跟着摩西过红海
2 梦中,文峰塔上的歌声
3 从流亡三部曲中醒来
4 把好酒留到末日
5 世界上最长的散步
6 黄土平原上一行脚印
7 宛西,我闻我见我思
8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9 一个读庄子的人谈论政局
第四部
1 如果……这里就是江南
2 最好的哲学老师
3 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闻
4 从军文告引发澎湃的热情
5 悲壮与荒谬:无可评论
6 牛老师,戏剧与人生
7 新师表如此如此
8 孤雁不堪愁里听
9 爱情,苦闷的象征?
10 千里万里,爱情的网罗里
11 打日本,我过足瘾了!
12 总得让我想一想
13 抗战胜利,别有一番滋味
14 形象是日渐磨损的币面
15 迟到的歌声:散了吧
16 王吉林:死有锐于利刃
17 兴安日报,文学之路第一步
第五部
大结局
附录
难忘的岁月
《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
王鼎钧关山夺路略图名词带来的迷惑和清醒(代序)
第一部
1 竹林里的决定,离开汉阴
2 宪兵连长以国家之名行骗
3 参加学潮,反思学潮
4 最难走的路,穿越秦岭
5 新兵是怎样炼成的(上)
6 新兵是怎样炼成的(下)
7 两位排长怎样庇护我
8 南京印象—— 一叠报纸
9 南京印象—— 一群难民
10 我爱上海——我爱自来水
11 我所看到的日俘日侨
第二部
1 沈阳市的马前马后
2 宪兵的学科训练
3 宪兵的勤务训练
4 我第一天的差事
5 左翼文学熏陶纪事
6 我从文学的窗口进来
7 东北一寸一寸向下沉沦
8 小兵立大功幻想破灭
9 我的名字王鹤霄
10 贪污哲学智仁勇
11 秦皇岛上的文学因缘
12 由学运英雄于子三看学潮
13 满纸荒唐见人心
14 山东——从洗衣板到绞肉机
15 山东——天敌之下的九条命
16 东北,那些难忘的人
17 滚动的石头往哪里滚
第三部
1 天津中共战俘营半月记
2 为一只眼睛奋斗
3 胶济路上的人间奇遇
4 上海市生死传奇(上)
5 山东青年的艰苦流亡
6 上海市生死传奇(下)
写在《关山夺路》出版以后
参考资料
《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
代自序
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
十年灯
用笔杆急叩台湾之门
匪谍是怎样做成的
我从瞭望哨看见什么
投身广播见证一页古早史
张道藩创办小说研究组
小说组的讲座们
胡适从我心头走过
广播文学先行一步
反共文学观潮记
特务的显性骚扰
我与《公论报》的一段因缘
难追难摹的张道藩
走进广播事业的鼎盛繁荣
十年乱花
我从胡适面前走过
魏景蒙一半是名士一半是斗士
方块文章画地为牢
艺术洗礼现代文学的潮流
霓虹灯下的读者
我能为文艺青年做什么
特务的隐性困扰
省籍情结拆不完的篱笆
张道藩的生前身后是是非非
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亮光
十年一线天
你死我活办电视
乡土文学的旋涡
与特务共舞
我和军营的再生缘
我与学校的已了缘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上)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下)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王鼎钧台湾时期文学生活大事记
^ 收 起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老家跟着父亲打游击;1942年,他穿过日占区,到达安徽阜阳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抗战末期,他成为国民党宪兵,历经徐州、南京、上海、葫芦岛、沈阳,洞悉国民党真实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穿着解放军服跋山涉水,逃到台湾,乱中景象尽收眼底;1950年代,他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做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阅尽台湾文化界内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与沉浮。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在台湾,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和当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在台湾,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和当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一部《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回忆录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
“战争给作家一种丰富,写作的材料像山一样坍下来,作家搬石头盖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内战、抗战永远有人写,一代一代写不完,也永远不嫌晚。”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远走台湾……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超过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 收 起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一部《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回忆录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
“战争给作家一种丰富,写作的材料像山一样坍下来,作家搬石头盖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内战、抗战永远有人写,一代一代写不完,也永远不嫌晚。”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远走台湾……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超过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 收 起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