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中国+西方)(套装共3册) 《西方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
《西方哲学简史》: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第01章 希腊文明的崛起
第02章 米利都学派
第03章 毕达哥拉斯
第04章 赫拉克利特
第05章 巴门尼德
第06章 恩培多克勒
查看完整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第01章 希腊文明的崛起
第02章 米利都学派
第03章 毕达哥拉斯
第04章 赫拉克利特
第05章 巴门尼德
第06章 恩培多克勒
查看完整
(英)罗素,英国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和数学;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罗素的主要著作还有:《西方的智慧》、《幸福之路》、《自由之路》、《权力论》等。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等名师,192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
查看完整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等名师,192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
查看完整
《西方哲学简史》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书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的生活时代加以描述,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并明白作为形而上的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西方哲学简史》: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第01章 希腊文明的崛起
第02章 米利都学派
第03章 毕达哥拉斯
第04章 赫拉克利特
第05章 巴门尼德
第06章 恩培多克勒
第07章 雅典文化的奇迹
第08章 阿那克萨哥拉
第09章 原子论
第10章 普罗泰戈拉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11章 苏格拉底
第12章 斯巴达的影响
第13章 柏拉图思想的根源
第14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第15章 理念论
第16章 柏拉图关于“不朽”的观点
第17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第18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第19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20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第21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22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第23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24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第一篇 教父
第01章 犹太宗教的发展
第02章 基督教开端的四百年
第03章 三位博士
第04章 奥古斯丁的神学
第05章 五世纪和六世纪的哲学
第06章 圣本尼狄克与大格里高利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07章 黑暗世纪的罗马教皇制
第08章 约翰·司各特
第09章 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
第10章 伊斯兰文化及其哲学
第11章 十二世纪哲学
第12章 十三世纪哲学
第13章 托马斯·阿奎那
第14章 弗朗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第15章 教皇制的衰落
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第01章 总论
第02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03章 马基雅维利
第04章 伊拉斯谟和莫尔
第05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06章 科学的昌明
第07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08章 霍布斯及其《利维坦》
第09章 笛卡尔
第10章 斯宾诺莎
第11章 莱布尼茨
第12章 自由主义哲学
第13章 洛克的认识论
第14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第15章 洛克对后世的影响
第16章 贝克莱
第17章 休谟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18章 浪漫主义运动
第19章 卢梭
第20章 康德
第21章 十九世纪的思潮
第22章 黑格尔
第23章 拜伦
第24章 叔本华
第25章 尼采
第26章 功利主义
第27章 卡尔·马克思
第28章 柏格森
第29章 威廉·詹姆斯
第30章 约翰·杜威
第31章 分析哲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中国哲学史:下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阴阳、五行
五、四时
六、人副天数
七、性情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十、灾异
十一、历史哲学
十二、《春秋》大义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一、纬与谶
……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朱子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 收 起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第01章 希腊文明的崛起
第02章 米利都学派
第03章 毕达哥拉斯
第04章 赫拉克利特
第05章 巴门尼德
第06章 恩培多克勒
第07章 雅典文化的奇迹
第08章 阿那克萨哥拉
第09章 原子论
第10章 普罗泰戈拉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11章 苏格拉底
第12章 斯巴达的影响
第13章 柏拉图思想的根源
第14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第15章 理念论
第16章 柏拉图关于“不朽”的观点
第17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第18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第19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20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第21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22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第23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24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第一篇 教父
第01章 犹太宗教的发展
第02章 基督教开端的四百年
第03章 三位博士
第04章 奥古斯丁的神学
第05章 五世纪和六世纪的哲学
第06章 圣本尼狄克与大格里高利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07章 黑暗世纪的罗马教皇制
第08章 约翰·司各特
第09章 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
第10章 伊斯兰文化及其哲学
第11章 十二世纪哲学
第12章 十三世纪哲学
第13章 托马斯·阿奎那
第14章 弗朗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第15章 教皇制的衰落
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第01章 总论
第02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03章 马基雅维利
第04章 伊拉斯谟和莫尔
第05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06章 科学的昌明
第07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08章 霍布斯及其《利维坦》
第09章 笛卡尔
第10章 斯宾诺莎
第11章 莱布尼茨
第12章 自由主义哲学
第13章 洛克的认识论
第14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第15章 洛克对后世的影响
第16章 贝克莱
第17章 休谟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18章 浪漫主义运动
第19章 卢梭
第20章 康德
第21章 十九世纪的思潮
第22章 黑格尔
第23章 拜伦
第24章 叔本华
第25章 尼采
第26章 功利主义
第27章 卡尔·马克思
第28章 柏格森
第29章 威廉·詹姆斯
第30章 约翰·杜威
第31章 分析哲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中国哲学史:下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阴阳、五行
五、四时
六、人副天数
七、性情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十、灾异
十一、历史哲学
十二、《春秋》大义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一、纬与谶
……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朱子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 收 起
(英)罗素,英国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和数学;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罗素的主要著作还有:《西方的智慧》、《幸福之路》、《自由之路》、《权力论》等。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等名师,192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 收 起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等名师,192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 收 起
《西方哲学简史》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书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的生活时代加以描述,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并明白作为形而上的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0) | 折扣 | 价格 |
暂无 | 京东缺货N个月 | 81小时前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