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苏联史(第八卷)
作者:叶书宗 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2013.9
定价:78.00 元
ISBN-13:9787010123547
ISBN-10:7010123543
去豆瓣看看 序
主编的话
前言
第一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开始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的施政决策
第二章 农业生产的苦难历程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
第三章 拒绝市场的僵化经济运行机制
第一节 新经济体制的改革冲动
第二节 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无声消亡
第三节 苏联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四章 党政一体的苏共及其危机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的几次党代表大会
第二节 赫鲁晓夫逝世
第三节 苏共一党执政体制的僵化
第四节 迈向死胡同的苏共
第五章 苏联社会的人本主义潜流
第一节 人本主义潜流的涌动
第二节 人本主义“三剑客”
第三节 苏共中央对人本主义潜流的认识与对策
第六章 积怨深重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和苏联的现实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新勃起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死结
第七章 苏联与社会主义世界各国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中关系
第二节 苏军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占领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波关系
第八章 苏联与社会主义以外的世界各国
第一节 苏联外交路线的调整与苏美关系
第二节 苏联与西欧各国
第三节 苏联与非洲大陆
第四节 苏军入侵阿富汗
第九章 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苏联社会与勃列日涅夫逝世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社会的某些现象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逝世
附录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人物简介
大事记
COДEPжAHиE
叶书宗,男,汉族,1936年5月生于浙江天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专业研究生班。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长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常委。承担和完成中华社科规划“八五”课题“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演变的历史考察”;上海市社科规划“九五”中长期课题“长江文明史”;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编委。著有《苏联的革命与建设》、《苏联兴亡史》(合著)、《回眸“布拉格之春”》、《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等8部著作;主编专著《长江文化与中华民族》、《长江文明史》。发表有关苏联历史论文百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第8卷)》是一部多卷本的苏联史,以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分卷,依次为:俄国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卫国战争、战后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的十年、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第8卷)》作者们努力给读者提供一部真实的苏联史。《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第8卷)》立足于历史事实,根据解密档案,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历史,着力描写了各个领域里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展现了这一时期真实的苏联历史。勃列日涅夫执政十八年是苏联历史上相对平稳的、进入停滞的时期。在执政初期。他继续进行改革,设法修补斯大林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如健全社会法治秩序,推进苏联农村的现代化,关注各边远民族共和国的整体发展等等,使政治权力结构调整趋于常态化、均衡化、人性化。但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争取实现苏联社会体制转型,反而刻意维护斯大林模式。因循守旧,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致苏联社会从信仰危机演化为意识形态迷茫;扼杀新经济体制改革,把苏联经济体制钉死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上,既限制了苏联经济的内在活力,也使苏联经济游离于世界市场;领导职务终身制凝固化,使政治和社会生活丧失活力,趋于濒死状态;穷兵黩武,耗竭国力,出兵阿富汗、镇压“布拉格之春”,最终也把苏联推向绝路。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