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望诊基础
一、望诊源流
(一)先秦时望诊立体而《内》、《难》奠基
(二)汉三国望诊广用而《伤寒》系统
(三)晋隋唐望诊承古而全面整理
(四)宋元时重视总结而《金镜》问世
(五)明清朝望诊发展而专著迭出
(六)近百年望诊由衰而复转光大
二、望诊之要
(一)相气不微,不知是非
(二)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四)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立形定气,而视寿夭
(六)变化相移,以观要妙
1.理色脉而通神明
2.变化相移,以观其妙
3.揆度奇恒,道在于
三、望法阴阳
(一)法阴阳而知平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法阴阳而知病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三)法阴阳而知病危——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四、望参四时
五、望参五方
六、望参老少
七、望知平人
(一)望神气之平
(二)望体质之平
(三)望五脏之平
(四)望四时之平
八、望审部分
(一)五官九窍分属脏腑
(二)面部所属分列脏腑
(三)五体之应分配五脏
(四)五俞分应各配五脏
(五)华充之处也应五脏
(六)十二皮部各有所主
第二章 全身望诊
一、望人形体质
(一)体质阴阳分类
1.阳盛体质
2.阴盛体质
3.阳虚体质
4.阴虚体质
5.阴阳平和体质
(二)体质五行分类
1.木形之人
2.火形之人
3.土形之人
4.金形之人
5.水形之人
(三)体质的先后天分类
……
第三章 分部望诊
第四章 望排出物
第五章 内科疾病望诊
第六章 妇科疾病望诊
第七章 儿科疾病望诊
第八章 外科疾病望诊
第九章 五官科疾病望诊
第十章 骨伤科疾病望诊
附一 周身体表望诊名位图解
附二 方剂索引
附三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