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l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工业遗产发展历程
1.1.2 德国工业遗产的形成机制
1.2 概念辨析
1.2.1 废弃工业区和棕地
1.2.2 工业遗产与文化遗产
1.2.3 工业遗产旅游
l.2.4 后工业景观
1.2.5 工业考古学
1.3 理论基础
1.3.1 城市触媒理论
1.3.2 恢复生态学理论
1.4 相关国内外文献
1.4.1 国外研究文献
1.4.2 国内研究文献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1.8 资料来源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更新改造策略和相关政策
2.1 项目规划对策
2.1.1 政府主导的项目
2.1.2 开发商与业主主导的项目
2.1.3 社区主导的项目
2.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2.1 棕地定义
2.2.2 案例分析
2.3 公共政策
2.3.1 英国政策
2.3.2 美国政策
2.3.3 德国政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造为商业、文化创意产业、居住等混合功能的案例分析
3.1 创意产业的兴起
3.1.1 废弃工业区改造与创意产业相结合
3.1.2 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旧工业区的建筑改造模式
3.2 创意城市与旧工业区改造——以柏林为例
3.2.1 柏林城市历史发展背景
3.2.2 柏林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型
3.2.3 柏林创意空间的特点
3.2.4 柏林主要案例介绍
3.3 建筑的触媒作用
3.3.1 建筑类型
3.3.2 建筑改造与经济效益
3.4 改造为商业服务中心
3.4.1 主要案例介绍——博士希工厂
3.4.2 主要案例介绍——美国旧金山吉瑞德利广场
3.5 改造为混合住区
3.5.1 主要案例介绍——诗般岛水城规划
3.5.2 主要案例介绍——瑞典马尔默西港改造
3.6 改造为综合功能区
3.6.1 主要案例介绍——维也纳煤气厂煤气塔
3.6.2 主要案例介绍——多伦多古德海姆&沃兹威士忌酿酒厂改造案例
3.7 改造成文化类项目
3.7.1 改造为博物馆
3.7.2 改造为学校
3.7.3 改造为音乐厅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造为开放空间与公园的案例分析
4.1 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历程——以德国为例
4.1.1 德国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历程
4.1.2 德国后工业景观的构成要素
4.2 改造案例分析
4.2.1 主要案例介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2.2 主要案例介绍——北极星公园
4.2.3 主要案例介绍——法国雪铁龙汽车厂改造
4.2.4 主要案例介绍——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2.5 主要案例介绍——美国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码头工业区的改造案例分析
5.1 背景
5.1.1 影响港口城市活力的因素
5.1.2 码头工业区改造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5.1.3 码头工业区改造与城市形态相结合
5.2 案例分析
5.2.1 汉堡港口新城项目
5.2.2 杜伊斯堡内港改造
5.2.3 柏林施普雷河滨水媒体区改造
5.2.4 伦敦码头区
5.2.5 巴尔的摩内港区
5.2.6 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港口改造
5.2.7 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
5.2.8 法国南特岛复兴改造
5.2.9 英国阿尔伯特船坞改造案例
5.2.10 柏林诗般岛水城改造案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遗产旅游
6.1 基本理论
6.1.1 工业遗产旅游的产生
6.1.2 RMP昂谱分析理论
6.2 区域性工业遗产旅游——以鲁尔区为例
6.2.1 发展背景
6.2.2 开发要素分析
6.2.3 规划要素分析
6.3 成功要素
6.3.1 文化活动
6.3.2 欧洲文化之都——埃森市
6.3.3 改造的资金来源
6.3.4 旅游路线的体系化
6.3.5 文化产业的兴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