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卷一)(第3版)
目 录内容简介
一画1.一枝黄花二画2.十大功劳3.丁公藤4.丁香5.八角茴香6.人参7.儿茶(附:柏勒儿茶>8.九里香9.刀豆三画10.三七11.三白草12.三棱(附:荆三棱)13.三颗针14.土木香15.土贝母16.土沉香17.土茯苓18.土槿皮19.大叶紫珠20.大血藤21.大豆黄卷(附:淡豆豉)22.大青叶23.大枣(附:枣核、枣树根、枣树皮、枣叶)24.大黄25.大蒜26.大蓟27.小茴香28.小通草29.小蓟30.山豆根31.山茱萸32.山药33.山柰34.山香圆35.山楂36.山慈菇37.千年健38.千里光39.川木香40.川木通41.川贝母42.川牛膝43.川芎44.川续断45.川楝子46.广金钱草47.广藿香48.女贞子49.飞扬草50.马齿苋51.马勃52.马钱子53.马兜铃(附:天仙藤)54.马鞭草四画55.王不留行56.天门冬57.天竺黄58.天南星59.天麻60.天葵子61.木瓜62.木香63.木贼64.木通七叶莲65.木棉66.木蝴蝶67…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目 录内容简介
编写说明
本次修订基本沿用原版的体例与格式,但补充了“药材性状”、“道地产区”、“饮片性状”、“性味归经”及“用药警戒与禁忌”等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一、正名
一般以常用的药材名为主,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均遵从《药典》,《药典》未收载者可参照《中华本草》及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正名辞典》,并同时标注该名称的汉语拼音。
二、别名
中草药各地别名甚多,此次修订时尽量收载各地较为通用的别名,一般不超过6个。一般不注明地区,但遇有异物同名问题时,则于别名之后加括号注以地区名,以资区别,避免混淆。如连钱草,别名:金钱草(江苏)。
查看完整
本次修订基本沿用原版的体例与格式,但补充了“药材性状”、“道地产区”、“饮片性状”、“性味归经”及“用药警戒与禁忌”等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一、正名
一般以常用的药材名为主,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均遵从《药典》,《药典》未收载者可参照《中华本草》及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正名辞典》,并同时标注该名称的汉语拼音。
二、别名
中草药各地别名甚多,此次修订时尽量收载各地较为通用的别名,一般不超过6个。一般不注明地区,但遇有异物同名问题时,则于别名之后加括号注以地区名,以资区别,避免混淆。如连钱草,别名:金钱草(江苏)。
查看完整
目 录内容简介
一画1.一枝黄花二画2.十大功劳3.丁公藤4.丁香5.八角茴香6.人参7.儿茶(附:柏勒儿茶>8.九里香9.刀豆三画10.三七11.三白草12.三棱(附:荆三棱)13.三颗针14.土木香15.土贝母16.土沉香17.土茯苓18.土槿皮19.大叶紫珠20.大血藤21.大豆黄卷(附:淡豆豉)22.大青叶23.大枣(附:枣核、枣树根、枣树皮、枣叶)24.大黄25.大蒜26.大蓟27.小茴香28.小通草29.小蓟30.山豆根31.山茱萸32.山药33.山柰34.山香圆35.山楂36.山慈菇37.千年健38.千里光39.川木香40.川木通41.川贝母42.川牛膝43.川芎44.川续断45.川楝子46.广金钱草47.广藿香48.女贞子49.飞扬草50.马齿苋51.马勃52.马钱子53.马兜铃(附:天仙藤)54.马鞭草四画55.王不留行56.天门冬57.天竺黄58.天南星59.天麻60.天葵子61.木瓜62.木香63.木贼64.木通七叶莲65.木棉66.木蝴蝶67.木鳖子68.五叶木通69.五加皮70.五味子……中文索引拉丁名索引
^ 收 起
^ 收 起
目 录内容简介
编写说明
本次修订基本沿用原版的体例与格式,但补充了“药材性状”、“道地产区”、“饮片性状”、“性味归经”及“用药警戒与禁忌”等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一、正名
一般以常用的药材名为主,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均遵从《药典》,《药典》未收载者可参照《中华本草》及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正名辞典》,并同时标注该名称的汉语拼音。
二、别名
中草药各地别名甚多,此次修订时尽量收载各地较为通用的别名,一般不超过6个。一般不注明地区,但遇有异物同名问题时,则于别名之后加括号注以地区名,以资区别,避免混淆。如连钱草,别名:金钱草(江苏)。
三、来源
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均遵从《药典》,《药典》未收录者,一律不作为正品而收载。如果在各地比较习用的品种,可作为该品种的附录收载作简单说明。植物药的来源系记载原植物的科名、属名、植物名、拉丁学名及其药用部分;动物药除昆虫类加写所属目名外,与植物药相同,矿物药则记载其原矿物的名称。
关于原植动物的拉丁学名,原则上应与《中国药典》保持一致,如《药典》未收载者,则参照《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
原版中原植物或原动物的拉丁学名后所附异名,因时间已过去三十余年,新版则将异名一律删除。
四、形态特征
主要概述中草药原植物(或原动物)全貌(包括药用部分)的形态特征,如系多来源并列品种,则重点记载其与前种形态上的区别点,若为矿物药,则仅描述药材性状。此部分内容是原汇编的特色之一,形态描述简洁而准确,故予保留。凡是新增品种或是原列表品种而转为正文者,其形态描述均参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或《中华本草》。对于那些栽培品种与原野生品种出现的形态变异,则着重指出其区别点。
本项在矿物药条文中则为“原矿物”。
五、生境与分布
生境是指植(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的生活环境,了解和掌握其生境,对采集有所帮助;分布也是指野生植(动)物的自然分布地区,写到省或大区,其排列顺序参照中国地理区划的顺序,一般是由北而南,由东而西。如并列品种的生境分布不一致,则直接于该种形态特征描述之后叙述。对于栽培品种的生境,则在“栽培要点”项目中介绍。
六、药材性状
这是新版新增项目,药材性状的经验鉴别在现实工作中很实用,主要参考《实用中药材经验鉴别》、《中药材手册》等,文字尽量简洁,突出经验鉴别的关键点。对于那些栽培品种与原野生品种出现的性状差异,则着重指出其区别点。
七、道地与产区
也是新版新增项目,道地药材是传统药物学的特色之一,对当前中药学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指传统而国内一般公认的道地药材的产区以及道地药材的性状特征。道地产区具体到县。主要参考《实用中药材经验鉴别》、《中药材手册》、《中国药材商品学》等。
八、栽培要点(养殖要点)
重点写植(动)物习性、适宜栽培或养殖环境和条件、主要繁殖方法。中药材的栽培养殖技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自国家推行中药材GAP规范以来,与过去的传统栽培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改进,所以基本重新改写了原版的此部分内容,如过去常用的苯制剂农药现早已禁用。主要参考《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等。
九、采集加工
重点突出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野生品与栽培品采收时间不同者均作说明。
十、炮制
各地炮制方法不甚统一,南北习惯不同,近来又有不少新的改进。原版所收炮制方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新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同时参考《历代炮制规范》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省市制定的中药采炮制加工规范等文献。
十一、饮片性状
是新版增加的项目,饮片的性状特征也属中医药学特色之一,特别是在中医药临床和流通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很常用。主要参考《医用中药饮片学》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省市制定的中药采炮制加工规范等文献。
十二、化学成分
原版主要记载正文中所列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一般成分,部分附有英文名和分子式,在二版时对常用品种做了补充。化学成分是进展*的一部分内容,此次修订是在充分检索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尽量选择与该品种药物传统功效相符合的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而不是将所有化学成分的报道全部包容。
十三、药理作用
近30年来中药药理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二版时有所补充,但仍显不足。在充分检索的基础上,加以梳理,将那些与传统中医药学功能主治相符合的药理报道,排列在前面。
十四、性味归经(含有毒无毒)
原版没有归经内容,新版时做了相应改动。性味先写味,后写性,与原版一致。
按照传统习惯,应将有毒或无毒的内容放在归经的后面。所以对传统中医药学认为有毒的中药,在本项内按毒性大小,写明小毒、有毒、大毒等,以便引起注意。
十五、功能主治
此项内容主要依据《中国药典》,而药典未收录者参考《中华本草》及*版本的中医院校本科《中药学》教材等资料。主治一般只写该药所治的主要病症,但中医治病多用复方,故也包括一些以该药为主与其他药物配伍后的主要病症。
十六、用法用量
新版基本遵从原版的内容和写法,除研粉吞服、冲服、鲜品捣汁服以及鲜品捣烂外敷等加以说明外,其余未写明用法的均为水煎服。用量,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原则应遵从药典的剂量,但对于实际处方的应用也可以收录。而《药典》未收载者可依据《中华本草》。剂量单位,按国务院规定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使用英文缩写表示。
十七、用药警戒与禁忌
是新版增加项目,有关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报道近年来日益增多,而在原版中没有专门的项目设置,只是在附注中有所提及。但对相关报道也作具体分析,如制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并不应归在这里。如无此方面报道者,在此项下注明“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
十八、常用处方
原版主要收集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简验便廉的方药,也适当收集一些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此次修订经临床专家再梳理,精选简单而实用有效的方子。并将属于原版制剂的附方全部删除。原则上规定每种药材收录5个处方,传统经方1~2首,现代经验方2~3首。收录原则在方中以本药为主,且方中药物不超过六味的处方。每个处方均注明出处。
附方主治病症,原版书为了方便普通基层读者,中西医病名混合采用。此次修订应该尽量采用中医病症名,但对比较常见的感冒、气管炎等西医病名也可采用。
对于古代处方的计量单位,因对古代度量衡制与现代计量单位换算没有统一定论,所以新版中对此基本保持原方标注的计量单位,而只是个别的经典名方并有了现代研究依据者才注明现在公制计量单位。
十九、附注
包括如下内容:①概括叙述在不同地区由于就地取材而使用的一些中草药类同品或主要的地区习惯用药品种(主要是指在某地具有长期的应用历史或地方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其形态描述则简单扼要的描写其主要区别点。②有关同属近缘植物的化学成分。③药材的毒性反应及解毒方法。④如属于濒危物种者,应在此加以说明。⑤其他有必要阐述的一些问题。
二十、附
某些地区的误用品种或混淆品种及伪品也适当提及,以引起注意,避免错用。或科属不同而主治用法相似者,如紫菀与山紫菀;或中药原植物虽然相同,但其药用部分和主治用法不尽相同者,如莲子与荷叶、藕节等,概将后者列入“附”之项下。
全书共收录各类药材3880种,为方便读者查阅应用,将所有植物类药材分为常用品种、较常用品种和不常用品种三部分,而将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类药材单独分为一部分,分别按卷一、卷二、卷三和卷四四册出版。各卷的药材目录单独排列。每卷后附中文索引和拉丁名索引,包含本卷所收载中药材的药材正名、别名、来源动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名,以及与之相关易混淆品的动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名。并且每卷附光盘一张,包含四卷的全部中文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分卷检索。
^ 收 起
本次修订基本沿用原版的体例与格式,但补充了“药材性状”、“道地产区”、“饮片性状”、“性味归经”及“用药警戒与禁忌”等项目。具体说明如下:
一、正名
一般以常用的药材名为主,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均遵从《药典》,《药典》未收载者可参照《中华本草》及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正名辞典》,并同时标注该名称的汉语拼音。
二、别名
中草药各地别名甚多,此次修订时尽量收载各地较为通用的别名,一般不超过6个。一般不注明地区,但遇有异物同名问题时,则于别名之后加括号注以地区名,以资区别,避免混淆。如连钱草,别名:金钱草(江苏)。
三、来源
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均遵从《药典》,《药典》未收录者,一律不作为正品而收载。如果在各地比较习用的品种,可作为该品种的附录收载作简单说明。植物药的来源系记载原植物的科名、属名、植物名、拉丁学名及其药用部分;动物药除昆虫类加写所属目名外,与植物药相同,矿物药则记载其原矿物的名称。
关于原植动物的拉丁学名,原则上应与《中国药典》保持一致,如《药典》未收载者,则参照《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
原版中原植物或原动物的拉丁学名后所附异名,因时间已过去三十余年,新版则将异名一律删除。
四、形态特征
主要概述中草药原植物(或原动物)全貌(包括药用部分)的形态特征,如系多来源并列品种,则重点记载其与前种形态上的区别点,若为矿物药,则仅描述药材性状。此部分内容是原汇编的特色之一,形态描述简洁而准确,故予保留。凡是新增品种或是原列表品种而转为正文者,其形态描述均参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或《中华本草》。对于那些栽培品种与原野生品种出现的形态变异,则着重指出其区别点。
本项在矿物药条文中则为“原矿物”。
五、生境与分布
生境是指植(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的生活环境,了解和掌握其生境,对采集有所帮助;分布也是指野生植(动)物的自然分布地区,写到省或大区,其排列顺序参照中国地理区划的顺序,一般是由北而南,由东而西。如并列品种的生境分布不一致,则直接于该种形态特征描述之后叙述。对于栽培品种的生境,则在“栽培要点”项目中介绍。
六、药材性状
这是新版新增项目,药材性状的经验鉴别在现实工作中很实用,主要参考《实用中药材经验鉴别》、《中药材手册》等,文字尽量简洁,突出经验鉴别的关键点。对于那些栽培品种与原野生品种出现的性状差异,则着重指出其区别点。
七、道地与产区
也是新版新增项目,道地药材是传统药物学的特色之一,对当前中药学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指传统而国内一般公认的道地药材的产区以及道地药材的性状特征。道地产区具体到县。主要参考《实用中药材经验鉴别》、《中药材手册》、《中国药材商品学》等。
八、栽培要点(养殖要点)
重点写植(动)物习性、适宜栽培或养殖环境和条件、主要繁殖方法。中药材的栽培养殖技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自国家推行中药材GAP规范以来,与过去的传统栽培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改进,所以基本重新改写了原版的此部分内容,如过去常用的苯制剂农药现早已禁用。主要参考《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等。
九、采集加工
重点突出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野生品与栽培品采收时间不同者均作说明。
十、炮制
各地炮制方法不甚统一,南北习惯不同,近来又有不少新的改进。原版所收炮制方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新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同时参考《历代炮制规范》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省市制定的中药采炮制加工规范等文献。
十一、饮片性状
是新版增加的项目,饮片的性状特征也属中医药学特色之一,特别是在中医药临床和流通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很常用。主要参考《医用中药饮片学》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省市制定的中药采炮制加工规范等文献。
十二、化学成分
原版主要记载正文中所列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一般成分,部分附有英文名和分子式,在二版时对常用品种做了补充。化学成分是进展*的一部分内容,此次修订是在充分检索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尽量选择与该品种药物传统功效相符合的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而不是将所有化学成分的报道全部包容。
十三、药理作用
近30年来中药药理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二版时有所补充,但仍显不足。在充分检索的基础上,加以梳理,将那些与传统中医药学功能主治相符合的药理报道,排列在前面。
十四、性味归经(含有毒无毒)
原版没有归经内容,新版时做了相应改动。性味先写味,后写性,与原版一致。
按照传统习惯,应将有毒或无毒的内容放在归经的后面。所以对传统中医药学认为有毒的中药,在本项内按毒性大小,写明小毒、有毒、大毒等,以便引起注意。
十五、功能主治
此项内容主要依据《中国药典》,而药典未收录者参考《中华本草》及*版本的中医院校本科《中药学》教材等资料。主治一般只写该药所治的主要病症,但中医治病多用复方,故也包括一些以该药为主与其他药物配伍后的主要病症。
十六、用法用量
新版基本遵从原版的内容和写法,除研粉吞服、冲服、鲜品捣汁服以及鲜品捣烂外敷等加以说明外,其余未写明用法的均为水煎服。用量,凡《中国药典》收载者原则应遵从药典的剂量,但对于实际处方的应用也可以收录。而《药典》未收载者可依据《中华本草》。剂量单位,按国务院规定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使用英文缩写表示。
十七、用药警戒与禁忌
是新版增加项目,有关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报道近年来日益增多,而在原版中没有专门的项目设置,只是在附注中有所提及。但对相关报道也作具体分析,如制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并不应归在这里。如无此方面报道者,在此项下注明“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
十八、常用处方
原版主要收集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简验便廉的方药,也适当收集一些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此次修订经临床专家再梳理,精选简单而实用有效的方子。并将属于原版制剂的附方全部删除。原则上规定每种药材收录5个处方,传统经方1~2首,现代经验方2~3首。收录原则在方中以本药为主,且方中药物不超过六味的处方。每个处方均注明出处。
附方主治病症,原版书为了方便普通基层读者,中西医病名混合采用。此次修订应该尽量采用中医病症名,但对比较常见的感冒、气管炎等西医病名也可采用。
对于古代处方的计量单位,因对古代度量衡制与现代计量单位换算没有统一定论,所以新版中对此基本保持原方标注的计量单位,而只是个别的经典名方并有了现代研究依据者才注明现在公制计量单位。
十九、附注
包括如下内容:①概括叙述在不同地区由于就地取材而使用的一些中草药类同品或主要的地区习惯用药品种(主要是指在某地具有长期的应用历史或地方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其形态描述则简单扼要的描写其主要区别点。②有关同属近缘植物的化学成分。③药材的毒性反应及解毒方法。④如属于濒危物种者,应在此加以说明。⑤其他有必要阐述的一些问题。
二十、附
某些地区的误用品种或混淆品种及伪品也适当提及,以引起注意,避免错用。或科属不同而主治用法相似者,如紫菀与山紫菀;或中药原植物虽然相同,但其药用部分和主治用法不尽相同者,如莲子与荷叶、藕节等,概将后者列入“附”之项下。
全书共收录各类药材3880种,为方便读者查阅应用,将所有植物类药材分为常用品种、较常用品种和不常用品种三部分,而将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类药材单独分为一部分,分别按卷一、卷二、卷三和卷四四册出版。各卷的药材目录单独排列。每卷后附中文索引和拉丁名索引,包含本卷所收载中药材的药材正名、别名、来源动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名,以及与之相关易混淆品的动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名。并且每卷附光盘一张,包含四卷的全部中文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分卷检索。
^ 收 起
比价列表